2020年度市林长制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0-11-04 15:11 来源: 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陶刚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4日上午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办公室 黄雪寒  

发布人:市林长制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副局长夏霖    市林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造林产业和绿化发展科科长汪士奇

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向今天到会的各位媒体朋友,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自然资源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我市各级林业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聚焦“五绿”任务,强化履责、狠抓落实,探索创新,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将全市林长制改革有关情况作以通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完善林长制长效机制。全面建成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有效保障各级林长履职,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到底到边的工作格局。完善一林一档信息制度,全市共落实各级林长2340名,其中市级林长15人(包括总林长),县级林长86名,镇级林长581名,村级林长1661名,建立林长信息档案 2340份。落实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市、县、镇三级及重点村共设立生态功能区649处,均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管护措施和发展目标。建立一林一员巡护制度,按照市级指导、县建、镇聘、站管、村用的原则,全市共聘用生态护林员1116名,切实提升生态安全巡护能力。

二是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印发《芜湖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聚万众之心,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增绿增效,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自查自审,40项创建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评价指标要求。201810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我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是全面完成国土绿化任务。主动融入全省绿色发展大局,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面积14.78万亩,封山育林4.4万亩,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工作完成率均达到100%。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村庄绿化水平全面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初步形成。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水平,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69个。

四是持续推进长江岸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担起共抓大保护的政治责任,以林长制为抓手高位推动,市级总林长、林长多次针对长江岸线绿化开展巡林工作。在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作,把岸线滩涂地打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森林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长江岸线建新绿17160亩,累计投入资金达8000余万元,实现长江岸线绿化成带成网

五是建立健全公益林补偿机制在落实现行中央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补偿标准,市财政给予每年每亩补助10元。为保护长江岸线范围内的森林,将长江岸线一公里范围内的国有和集体森林区划界定为市级公益林,并以此为试点,全面实施市级公益林补偿机制,按照每年每亩50元标准进行补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市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试行)》和《市级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预计年底前完成8000亩市级公益林的区划界定。

六是加大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规范湿地保护小区的申报及认定标准。因地制宜,推动各县区试点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同时摸索跨行政区域的湿地保护管理方式。以新建湿地自然公园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湿地保护能力两大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湿地保护工作。重点推进扬子鳄保护区问题整改工作,积极做好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违法审批建设项目问题、无为县境内水产养殖问题、缓冲区长江夹江凤凰颈段建成过江水泥路,阻断豚类游动等问题的整改工作。

七是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立以市级总林长为组长的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收集整理现有自然保护地有关的矢量数据、图件和相关材料,进行资料汇总和分析编制,印发芜湖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大力推动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工作。全市自然保护地由原来的15个整合优化为18个,总面积由26626公顷调整为26672公顷,有效解决了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等突出问题。

八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将松材线虫病防控作为护绿、管绿重点任务,落实各级政府的防治主体责任和行政领导责任、林业部门管理责任、林检机构技术责任,落实双线防治责任制。明确市县防治责任、目标任务、经费安排、措施保障四落实。各级林长巡林积极发挥各级林长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市县级林长就松材线虫病防控开展专项巡林,带着问题出发、排查问题巡视、围绕问题座谈、解决问题督办的模式建立四单工作闭环机制,阻截防止疫情传播,提升防治效果。

九是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林长层层压实责任,深入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大力提高森林火灾预防能力。2017-2019年,市级林长成员单位市财政局积极筹措资金6000余万元,市林长办统筹协调建设了森林防火应急道路147公里,森林防火蓄水池180个,定点焚烧池290个。今市林长办积极开展2020-2022年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工作,安排市级资金8000余万元用三年时间建设以森林防火道路为主,林下经济生产作业区为辅,同时兼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道路217公里,充分发挥森林火灾阻隔能力。

十是创新林业发展政策支持认真落实深化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下真功,出台《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每年安排1200万元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康养、家庭林场、现代林业示范区、苗木花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等多个方面予以资金奖补,充分调动林业企业积极性,通过奖补,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投资发展林业。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240万元,实施12个林下经济发展试点项目,通过林下采集、种植、养殖以及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收激发林业产业动力。

十一是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林业高效特色产业,促进高质量发展。2019年底,全市林业产值达110亿元,较上年增长10%。组织涉林企业参加北京世园会、中国森林旅游节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一批国家级展会,选送6件产品分获不同类型展会金奖。成功申报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6全国森林休闲康养基地2家。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全市拥有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2家。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助力精准扶贫和稳定脱贫。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对接,促进产业扶贫全覆盖。

十二是积极探索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加快推动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任务落地、落细、落实,着力把示范先行区打造成林长制改革的新样板,我市明确湾址区、无为市着力围绕完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地方公益林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林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制度、完善长江(芜湖段)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四项改革创新点开展示范区改革先行区建设。同时,明确一名市级林长领衔负责,以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我市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建设。

二、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机制,进一步加强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聚绿色能量。

一是完善林长制改革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林长制办公室综合协调功能及时会商调度、推动林长制各项任务落实。切实发挥市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促进协调和部门优势,在政策制定、项目谋划等方面出实策、拿实招、求实效,帮助解决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天然林禁伐和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整合,为真正体现林业在改善生态和发展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围绕如何完善补偿机制、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推进林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扩大林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林业经营主体保障能力坚持三权分置三变改革联系点先行全面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深入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促进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运行。

三是加大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着力打造长江(芜湖)百里生态湾,依托芜湖独特“江—湾—城”自然格局,围绕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目标,统筹山水林湖田草生命共同体,建立以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统筹推进长江造林绿化,高标准开展长江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复绿、补绿、增绿芜湖市194公里长江岸线,构建沿江生态绿廊。加快龙窝湖湿地公园和江湾生态公园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大龙湾沿江滩涂湿地和龙窝湖城市“绿心”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加强龙窝湖湿地公园和江湾生态公园建设。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经验,探索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增减保护面积,相应收取或奖励补偿资金。积极争取在我市境内设立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管理站,加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