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江北大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1-01-08 14:52 来源: 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陶刚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年1月8日上午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办公室 刘嘉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彤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童身权

各位媒体朋友们、各位领导,大家好!

现在我将本次江北大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编制历程

2020年是我市深入实施“跨江联动、拥江发展”战略的关键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皖办发[2020]6号),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将努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支撑级、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这标志着我市江北地区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强化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作用,科学引导江北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市于2019年底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芜湖市江北大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江北控规)的编制工作,此次江北控规编制结合新阶段新要求,遵照绿色、生态、节约集约的原则,按照引领芜湖江北发展、促进合芜联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江北片区发展,以此作为未来江北片区开发建设行为和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的法定规划依据。

按照开门编规划的要求,在历时一年的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精心组织基础调研、部门座谈、方案对接等工作(包括向市委、市政府的专题汇报以及与各部门的多次沟通汇报交流);2020年9月,江北控规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12月,江北控规顺利通过市规土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

    二、主要内容

(一) 发展定位

规划以人文传承、创新融合、生态宜居为基本理念,打造开放、健康、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江北新区,建设“创智共享城、活力健康城、水乡人文城、生态安全城”。

(二) 建设目标

2025年,芜湖江北片区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产业层次发展明显提升,依托商合杭高铁、轨道2号线和城南过江隧道建设启动区,集聚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与主城区和周边功能区有效衔接,人口聚集水平显著提升。

2035年,基本实现协同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跨江发展示范区。

2050年,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带动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趋向成熟。

(三) 发展规模

规划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9.94平方公里,占比77.82%规划人口规模约49.0万人。

地上总建设规模3800万平方米(不含留白部分)。

(四) 空间结构

尊重圩田水乡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科学利用场地现状,随形就势,构建“内外互动、水网引领、岛状组团、街道赋能、湾核集聚”的整体空间结构。

片区内形成“双核”,即芜湖北站站前区及大龙湾前湾区,集聚商业中心、商务金融、文化中心、体育会展产业、城市级文化设施,引领片区发展。

通过对外交通廊道实现江北与江南的联动、大龙湾片区与其他功能片区的互动;通过生态廊道实现片区内外蓝绿空间的渗透与融合。

依托现状水网进行整理,打造不同层次和尺度的滨水空间、生态与文化相兼容的公共活力空间,自然围合成七个岛状组团,形成大龙湾片区的空间本底。

在水网基础上依形就势组织路网结构,形成一系列主导功能各有侧重的城市复合功能区,构筑大龙湾别具特色的水-湾-岛-城-核的空间特色。

各组团之间通过轨道交通TOD发展轴、组团联系发展轴以及网络化、多层级、多类型的街道空间进行串联;其中特别强调滨江功能发展轴及街道网络对于片区空间功能的组织作用。

(五) 蓝绿空间

规划由河、湖、沟、渠组成弹性水系,形成“蓝绿交织、河网密布、聚湖汇景”的片区水系景观,水面率达11.55%,实现蓝绿空间占比约30%。全过程保障水系水质,城市水质主要指标不低于地表水Ⅳ类标准。

结合组团之间河流水系设置生态休闲公园,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结合各组团内部设置各级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营造“城在园中”的绿色生活环境。规划人均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六) 城市设计

空间特征:形成城水共生、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形态;内院外街、疏密相间的城市肌理;层次分明、空间有序、窄路密网的街区格局;富有韵律、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重点打造前湾核心区河湖相融、城景共生、最具标志性的城市中心。塑造富有识别性的建筑组群以及“前湾中心湖”、“一河两岸”等特色场景,形成大龙湾地区最具特色的城市中心空间形态。在水网密集地区突出皖江水乡特色的建筑布局,强化蓝绿空间与城市街区的相互渗透,形成建筑与水交融的空间肌理。

公共空间系统:以水网为骨架,以街道为网络,串联公园、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现公共空间开放连续,构建层级明晰、连续贯通、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活力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同时与沿长江布局的江湾生态公园等外围开敞空间联系融合。

街道空间:传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式和富有活力的传统街巷空间体系,依托密路网和小街区,实现现代院落式街坊布局,形成“内院外街”的空间形态。在片区内构筑宜人尺度、多样层次的街道空间,塑造丰富的街道体验,包括景观形象大街、生活性商业大街、社区生活街道、铁路遗址街、民俗休闲街等。

高度控制:中小学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部分临近大型生态蓝绿空间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24 米以下;住宅建筑的建筑高度主要控制36米45米60米三级基本高度;高层商业商务办公的建筑高度主要控制60米和80米两级基本高度。在两处核心区、各组团中心区、部分门户地区形成高层建筑群落,适当结合高层标志性建筑,构建错落有致、标识突出的城市天际线。

(七) 公共服务

城市与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承担江北地区及大龙湾片区综合服务功能,同时承担部分城市级公共服务需求。规划范围内形成“两主八副”的公共服务体系,“两主”为城市级综合服务片区,以商业商务功能为主,集聚文化服务、城市休闲功能,分别位于站前区及长江前湾区;“八副”为各组团集聚行政、文化、商业商务服务或产业设施的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同时,结合组团格局及交通便捷地区布局行政管理设施、文化设施、科研院所、体育场馆、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满足10-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需求,布局社区中心、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初中、小学、全民健身中心及多功能运动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及老年养护院、社区便民商业中心等。

邻里级公共服务设施满足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需求,配建幼儿园及党群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卫生服务站、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及室外综合活动场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菜市场等设施。布局上依托公共绿地、沿街商业及街头广场形成复合功能的邻里中心。

(八) 绿色交通

“公交+慢行”为主导,建构由步行系统、骑行系统、公交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型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布局“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网络,快线+干线公交网络密度3 公里/平方公里左右公交车站+响应式公交落客点的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以服务人为中心设计城市街道,满足交通出行,促进社会交往,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片区整体路网密度控制在9-10 公里/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路网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形成高密度街区。

城市道路红线宽18-60米,道路横断面慢行和景观空间整体控制在30-40%,构筑景观林荫道的城市街道风貌。

结合绿地和水系,布局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网络,与机动车空间隔离,营造独立舒适的绿道环境,兼顾交通出行、休闲游憩。

(九) 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以长江作为区域主要供水水源,为减少输水距离、提高供水效率。引入再生水水源进行补充,主要满足道路、绿地浇洒以及部分景观用水的需求。

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处理,尾水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

建设海绵城市,片区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与净化,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

对现状高压线路进行梳理和调整,规划高压线路尽量沿城区外围架设,穿越城区的110kV及以上高压架空线沿城市道路绿化带或河流架设的公用高压走廊集中架设,其中核心区110kv高压走廊下地铺设,保证核心区景观风貌完整性。

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

    三、控规管控实施及展望

(一)按照“单元-街区(邻里)-地块“等三个层面进行规划管控,为具体开发留有一定的弹性。

(二)突破常规道路退界规定,以街道定退界,为营造宜人街道空间创造积极条件。

(三)鼓励土地混合使用。通过用地功能比例的创新设定营造复合多元、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区。

(四)规划留白。在通江大道以北、江北东路以东预留战略留白用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五)建设时序。规划实施结合现状场地建设条件以及安置进程和入驻项目的需要,总体分三期进行实施。近期率先开发中江新城和芜湖北站北部区块;中期建设中江新城东部、芜湖北站南部以及轨道交通2 号线沿线区块;远期全面完善片区建设。

本次江北大龙湾片区控规着眼于芜湖江北发展新要求,贯彻新时代营城理念,必将在芜湖江北未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产生关键而重要的引导作用。愿芜湖城市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