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简介

发布时间:2019-04-11 15:12信息来源: 芜湖市国土局阅读次数: 字体:【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要求,特编制《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规划于2013年2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

一、总 则

1、规划期限

近期到2015年,中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远景展望到X年。

2、规划范围

⑴市域

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5988平方公里。

⑵城市规划区

芜湖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及无为县二坝镇、汤沟镇和白茆镇辖区范围,总用地面积约1413.37平方公里。

⑶中心城区

芜湖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及无为县二坝镇和汤沟镇辖区范围,总用地面积约1290.37平方公里。

二、总体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

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主要职能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

3、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努力增强省域核心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将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及更加开放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

4、城市发展规模

⑴人口规模

市域近期(2015年)为457万人,中期(2020年)为484万人,远期(2030年)为530万人。

⑵城市规模

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2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80平方公里。

⑶特别政策区

特别政策区是指市域内产业集中区与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其具体位置和范围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确定。

三、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空间重构战略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建设。坚持“三个集中”、“两个延伸”、“六个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好乡村。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与马鞍山共同联动跨江,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产业创新升级战略

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长期培育,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工业自主创新功能,面向沿江和皖南的区域型服务功能。

3、环境品质提升战略

维护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传承历史文化,彰显芜湖特色。以文化创意产业、汽车产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休闲养生度假为主线,以高科技主题公园群为品牌,建设全球一流的高科技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欢乐城市”。

四、市域城镇体系

1、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市域构建“两带两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巢黄城镇发展次轴。

2、城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四级城乡等级结构体系

一级:芜湖主城,即中心城区。

二级: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四个副城,为市属四个县城。

三级:高沟、襄安、石涧、荻港、六郎、许镇、弋江七个新市镇,另有牛埠、开城、蜀山、严桥、白茆、平铺、陶辛、红杨、三里、何湾、沈巷十一个中心镇。

四级:若干个中心村和自然村。

五、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跨江联动、拥江发展,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六、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思路

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等级航道、民用航空为主干,构建枢纽型、网络型、协调型、环保型综合交通体系。

2、对外交通

市域将逐步形成四条客运专线(宁安、京福、商合杭、皖赣)和五条普速铁路(淮南、宁芜、芜铜、皖赣、芜宣杭)构成的铁路网格局。高等级航道网将以长江和芜申运河、合裕航道形成水运“十字交叉”。 以高速公路和主干公路网(含国省干线)建设为重点,形成由“双环多射”高速公路网、“六横五纵”主干公路网(一级公路)共同构成市域高快公路交通体系;全力推进芜湖军用机场搬迁和民用机场选址建设。

3、城市交通

建成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级配合理、路权明晰、安全生态的城市道路网体系;重点加强“两纵四横一环”快速路体系与关键通道(如跨江通道)的建设,加强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4、公共交通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路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打造公交优先城市;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形成与“两江三城”城市空间格局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网络;到203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35%。

七、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

1、岸线利用构成

长江芜湖段共有岸线约194公里(不含洲岛)。其中江南岸线长73公里,江北岸线长121公里。

规划生态岸线63.28千米,占32.6%;饮用水源保护岸线11千米,占5.7%;城市生活和旅游景观岸线32.65千米,占16.8%;港口及工业和仓储岸线73.87千米,占38.1%;预留岸线13.2千米,占6.8%。

2、岸线功能布局

逐步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华电大道过江通道至商合杭高铁过江通道之间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兼具部分港口岸线功能,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外围岸线以生产性功能为主,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

八、公共服务规划

1、商业网点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即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组团)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副市级商业中心侧重城市商贸设施的区域辐射功能;区(组团)级、社区级商业中心侧重商业设施的便民服务功能。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规划,主城和副城建立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乡村地区实行“县级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提供区域医疗服务为主,其他医院提供片区医疗综合服务。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市级—地区(副城)级—街道(新市镇+中心镇)级—基层社区(中心村)级文化中心。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江南城区和江北新城,龙湖中心区和四大产业新城、四个副城布置地区级文化中心;结合新市镇、中心镇和街道设置街道级文化中心;结合各居住小区和规划中心村布置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

4、教育服务体系

规划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高中和特殊教育全市平衡,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5、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规划按照市级—地区(副城)级—街道(新市镇+中心镇)级—基层社区(中心村)四级配置公共体育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区域的体育设施网络。江北中心区高标准建设大型综合性市级体育中心,与现状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共同组成芜湖大型体育设施体系的结构核心,承办国内、省内综合性赛事。

6、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加快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

九、远景规划展望

1、规划目标

全面实现现代化,把芜湖建成长三角世界城镇群北翼重要的滨江特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建设指标全面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2、人口规模与城镇体系

⑴城镇体系结构优化

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格局,远景荻港新市镇融入繁昌副城一体化发展,提升拥有长江岸线资源的牛埠镇升级作为新市镇发展。

⑵人口规模展望

远景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左右,城镇人口为900万左右,江南分布550万,江北分布3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