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7—2030年)
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7—203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1规划背景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2000年,国家林业局会同外交部等17个部委共同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9个单位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并相继批准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及《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查清家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工作加快推进,2013年,国家林业局出台《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年12月48号令修改),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的目标任务,要求建立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开展湿地用途监管和退化湿地恢复工作。2017年3月,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标志着我国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与恢复”的新阶段。
为全面加强芜湖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编制《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对湿地实施全面保护,建立湿地分级体系和保护体系,实施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湿地管理、监测评估、科学研究、宣教培训等体系的能力建设,统筹谋划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全面提高芜湖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全市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1 是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需要
为了保护湿地免遭工业化发展的破坏,保护水禽、动植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加强国家政府间合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中国于1992年3月1日加入《湿地公约》,并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于2004年2月2日通过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湿地公约》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为纪念公约诞辰,1996年10月公约第19届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系统,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2 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湿地保护政策的需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湿地保护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安徽省省级“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已印发至各地市,并要求各地迅速完成市级规划的编制任务。《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7—2030年)》的编制,是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的需要。
1.2.3 是抢救性保护芜湖市湿地资源的需要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生态城市,湿地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虽然芜湖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湿地保护率不高,根据2011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芜湖市湿地率为13.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7%。然而,芜湖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仅为31.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5%。2017年印发的《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为争到2020年,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目前芜湖市离这一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一些地方大量围网养殖和侵占湿地,城镇化建设导致大量湿地消失,湿地环境污染加剧,保护管理措施力度不够、保护机构不完整、没有进行保护规划的编制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合理规划及科学布局,是切实做好芜湖市湿地保护、抢救性保护芜湖市湿地资源的需要。
1.2.4 是改善芜湖市整体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芜湖市市区位于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在区域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发布),芜湖市属“两屏两轴”中的“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轴”,主要生态功能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芜湖市湿地资源在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合理规划并及时保护芜湖市湿地资源,是改善芜湖市整体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1.3.1自然地理情况
(1)地理位置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东经117°58′~118°43′,北纬30°38′~31°31′之间。全市东西两端最长距离约119km,南北两端最长距离约100km,市域总面积5952.3 Km2。东北与江苏高淳区、安徽马鞍山市相连,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接壤,东南与宣城市相邻,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芜湖市市区座落在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处。
(2)地形地貌
芜湖地处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的过渡带,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主要由平原、台地和丘陵构成。平原由河漫滩和阶地构成,一般地面平坦,海拔小于20m。台地个体较小,分布零星,海拔50m左右,相对高度在20m以上。丘陵多呈孤立状态,属低丘、残丘类型,主要分布在市沿江一带。芜湖市总体地势呈现东南和西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无为县三公山为最高点,海拔675m。长江以南的地区,东部为平缓岗地,北部和中部为平原圩区,南部是丘陵和低山区,地形由北向南梯度抬升;长江以北地区,西部、北部为山丘、岗地,中部、南部为平原圩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降低。
(3)水文水系
芜湖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沟塘密布,有各级河道48条,大小湖泊20多个,以长江为主干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河流水系。主要河道有长江、青弋江、漳河、裕溪河、西河等,较大的湖泊有龙窝湖、奎湖、黑沙湖、南塘湖、竹丝湖、凤鸣湖等。长江自铜陵市与无为县交界处入境到芜湖与当涂交界处流出,左岸全长123km,右岸全长为71km;青弋江是芜湖市境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黄山北麓,经黟县、旌德、泾县进入南陵县,由芜湖市区入长江,在芜湖市境内长度96km;漳河发源自南陵县南部,纵贯南陵县境,下游为南陵县与繁昌县的界河,自南向北,至澛港入长江,全长115km;裕溪河从巢湖闸至入江口总长62km;西河是无为县境内的骨干河流,由上游庐江与无为县交界的榆树拐流入,于西河黄雒集镇处汇入裕溪河,境内河长72 km。
(4)气候特征
芜湖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冬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风和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h左右,年降雨量1200mm,无霜期每年达219-240d。年平均降水量1304.7mm,月降水占全年的71%,年际变化很大,汛期6-9月降水量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多雨年是严重涝年,而少雨年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
(5)土壤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类型复杂多样的土壤,共有5个土纲,6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和31个土种。土壤分布主要受地域差异影响,沿江平原分布着潮土、黄棕壤;岗地土壤由高到低发育着黄棕壤、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自然土壤主要是黄壤、黄棕壤,适宜于发展林业生产;耕作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适宜水稻、蔬菜、油菜等各种农作物种植。
(6)旅游资源
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31处,其中AAAAA级景区一处,即方特欢乐世界,AAAA级景区8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其中著名的景点有将亚洲的人类活动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的“人字洞”遗址、春秋及汉唐时期我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大工山铜矿遗址、我国最大的商周古墓群万牛墩古墓群、江南水乡中独有的“八卦”型水道的陶辛水韵风景区、被称为“牡丹之乡”的西山风景区、有“中国第一桥”美誉的芜湖长江大桥、素有“皖南张家界,江滨小黄山”之称的马仁奇峰森林公园和位列芜湖四大古寺之冠的广济寺,以及赭山公园、丫山风景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小格里自然风景区、和平生态公园、乌霞风景区、镜湖公园、汀芜湖陶辛水韵景区、芜湖滨江公园、九莲塘公园、芜湖东湖公园、芜湖保兴垾生态公园、奎湖水上风景区等。
1.3.2社会经济情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
芜湖市现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四县和镜湖、弋江、鸠江(含经开区)、三山四区,各县区详细情况见表2-1。市域面积5952.3Km2,人口约380万。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
表2-1 芜湖市辖区行政区划表
县(区)名 |
面积 |
人口 |
下辖(乡镇)街道办事处 |
无为县 |
2022.0 |
103.3 |
无城镇、陡沟镇、福渡镇、泥汊镇、姚沟镇、刘渡镇、襄安镇、十里墩镇、泉塘镇、蜀山镇、洪巷镇、牛埠镇、昆山镇、鹤毛镇、开城镇、赫店镇、严桥镇、红庙镇、石涧镇、高沟镇 |
南陵县 |
1259.5 |
55.1 |
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三里镇、何湾镇、工山镇、家发镇、烟墩镇 |
芜湖县 |
649.5 |
29.9 |
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花桥镇 |
繁昌县 |
584.3 |
26.8 |
繁阳镇、荻港镇、孙村镇、新港镇、平铺镇、峨山镇、繁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
鸠江区 |
726.5 |
50.0 |
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沈巷镇、汤沟镇、二坝镇、白茆镇 |
三山区 |
335.9 |
15.0 |
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龙湖街道、高安街道、峨桥镇 |
弋江区 |
169.3 |
32.8 |
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和南瑞党工委 |
镜湖区 |
114.8 |
55.5 |
北京路街道、赭麓街道、镜湖街道、吉和街道、赭山街道、弋矶山街道、汀棠街道、天门山街道、北门街道、东门街道、荆山街道、方村街道 |
经开区 |
90.5 |
11.0 |
龙山街道、万春街道 |
合计 |
5952.3 |
379.4 |
|
(2)社会经济
2016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生改善,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2699.4亿元,比上年增长9.7%;财政收入512.3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3006.9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2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0元,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登记失业率3.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1.3.3交通条件
芜湖市交通发达,境内主要铁路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5条普速铁路和宁安高铁、商合杭高铁(在建)、京福高铁、皖赣高铁(在建)4条高铁干线交汇联接,向外可通达中国各地的火车站。境内主要公路有205国道、318国道、329国道、347国道、236国道和芜合高速(G5011)、宁芜高速(G4211)、沪渝高速(G50)、溧芜高速(S28)、铜南宣高速(S32),另有沪汉高速(G42S)、芜黄高速(S11)、北沿江天潜高速(S22)正在建设。
水运方面芜湖市有芜湖港和裕溪口港。芜湖港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 ,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裕溪口港是安徽省最大的内河煤港。
1.4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1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继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建设,完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河(湖)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开展重要湿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逐步引导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
1.4.2《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的可持续性;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省湿地纳入保护范围,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各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坚持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退化、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湿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强度和时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农业、住房城乡建设等湿地保护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坚持严格考核、强化监督的原则,将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严明奖惩制度。
总体目标任务为:全面保护现有湿地,确保全省湿地总面积不低于104.18万hm2,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湿地面积1.15万hm2,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25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70处,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1.4.3《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
该《规划》提出:对安徽省湿地保护进行区划布局,建设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进行湿地保护恢复与治理、湿地与生态旅游发展建设有机结合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全省湿地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使丧失的湿地面积得到较大恢复。全省90%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将得到全面保护,并使90%的其它湿地野生动物、80%的湿地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可持续利用示范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安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使安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安徽湿地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社会文明进步的总体目标。
1.4.4《安徽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划》
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发布),芜湖市属“两屏两轴”中的“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轴”,主要生态功能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在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3大类16个片区”中,无为县大部、繁昌县北部与东部、南陵县东部、芜湖市市辖区全部、芜湖县全部属于“皖江东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片区;繁昌县西南部、南陵县中西部属“东贵青等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无为县西北边缘属 “巢湖盆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第二章 湿地资源及保护管理现状
2.1 湿地资源现状
2.1.1湿地类型与分布
2.1.1.1湿地类型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两岸,下辖无为、南陵、芜湖、繁昌4县和鸠江、三山、弋江、镜湖4区。市区坐落在长江以南,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芜湖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根据2011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芜湖市共有988个湿地斑块。湿地资源包括4个湿地类7个湿地型,湿地类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类。湿地总面积78947.96 hm2,其中河流湿地35336.58 hm2、湖泊湿地13269.2 hm2、沼泽湿地5803.11 hm2、人工湿地24539.07 hm2,各湿地类型面积见表3-1。
表3-1芜湖市湿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湿地类 |
湿地型 |
面积(hm2) |
比例(%) |
河流湿地 |
洪泛平原湿地 |
4541.75 |
5.75 |
永久性河流 |
30794.83 |
39.01 |
|
小计 |
35336.58 |
44.76 |
|
湖泊湿地 |
永久性淡水湖 |
13269.2 |
16.81 |
小计 |
13269.2 |
16.81 |
|
沼泽湿地 |
草本沼泽 |
5803.11 |
7.35 |
小计 |
5803.11 |
7.35 |
|
人工湿地 |
库塘 |
613.8 |
0.78 |
水产养殖场 |
14354.09 |
18.18 |
|
运河/输水河 |
9571.18 |
12.12 |
|
小计 |
24539.07 |
31.08 |
|
总计 |
78947.96 |
100.00 |
2.1.1.2湿地分布
(1)河流湿地
芜湖市河流湿地259个斑块,湿地面积35336.58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44.76%,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和洪泛平原湿地2种湿地型。
永久性河流湿地有224个斑块,面积有30794.8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9.01%。主要包括长江,裕溪河,西河,青弋江,花渡河北河,漳河,永安河,十里长河等多条河流的河道部分。在行政区上永久性河流在各个县区均有分布,无为县内面积最大为10588.95 hm2,弋江区面积最小为725.78 hm2。
洪泛平原湿地有35个斑块,面积为4541.7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5.75%。洪泛平原湿地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两岸的江滩、江心洲。
(2)湖泊湿地
芜湖市湖泊湿地仅有永久性淡水湖泊一种湿地型,有260个斑块,总面积13269.2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6.81%。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包括竹丝湖,东草湖,奎湖,龙窝湖等多个湖泊湿地。
(3)沼泽湿地
芜湖市沼泽湿地仅有草本沼泽湿地一种湿地型,有38个斑块,总面积为5803.11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35%。除芜湖市镜湖区和繁昌县以外各县区均有分布。主要以天然洲,太白洲,铁锚洲,新沙洲等为主。
(4)人工湿地
芜湖市人工湿地总面积24539.0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1.08%,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
库塘湿地斑块有37个,面积为613.8 hm2,占湿地总面积0.78%。芜湖水面面积达到8公顷以上的水库共37个,主要分布在无为、繁昌、南陵三县。
运河/输水河湿地斑块有106个,面积为9571.18 hm2,占湿地总面积12.12%。各县区均有分布,无为县分布面积最大,为3289.49 hm2。芜湖市运河/输水河主要分布:无为县沟渠,九条沟,东港河,临江大港河,陶辛排灌沟,方村杨坝塘等。
水产养殖场湿地斑块有288个,面积14354.09 hm2,占湿地总面积18.18%。各县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无为县,面积为10488.74 hm2。各湿地类型面积区域详细见附表1。
2.1.2 湿地生物资源
2.1.2.1湿地植物资源
根据2011年芜湖市湿地资源调查和相关文献等资料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芜湖市境内具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29科725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20种,裸子植物6科22种,被子植物109科,6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蕨、野大豆、野菱、金荞麦、绶草、黄花狸藻、大血藤等。维管束植物中的水生植物是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按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可分为四种生活型,即水生植物、沼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从种类组成看,较大的科有禾本科、菊科等。主要优势种为莲、喜旱莲子草、水蓼、芦苇、菰、凤眼莲、竹叶眼子菜、稗、灯心草等。
2.1.2.2湿地动物资源
根据2011年芜湖市湿地资源调查和相关文献等资料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芜湖市境内现有脊椎动物30目79科327种。哺乳动物8目17科43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江豚、穿山甲、小灵猫;鸟类17目47科2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1种: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21种:海南鳽、白琵鹭、白额雁、黑冠鹃隼、黑耳鸢、蛇雕、凤头鹰、赤腹鹰、雀鹰、普通鵟、红隼、燕隼、游隼、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领角鸮、红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短耳鸮、长耳鸮、鹰鸮。爬行动物3目8科1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1种:扬子鳄;两栖动物2目7科15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虎纹蛙; 鱼类约70种,隶属于9目19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中华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胭脂鱼。
2.2 湿地资源特征
(1)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
芜湖市湿地类型多样,共有4类7型,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水产养殖场等多种类型湿地,且面积都较大,湿地总面积达到了78947.96 hm2(不包括水稻田),占芜湖市总面积的13.1%。
(2)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
芜湖市范围内水系丰富,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沟塘密布,主要有长江、青弋江、裕溪河、漳河、花渡河、扁担河、荆山河、黄浒河、青山河等多条河流。另外还有石峰水库,牌楼水库、皖江水库等水库,湿地资源极其丰富。
(3)湿地物种丰富
芜湖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优越和生态环境多样,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得天独厚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4)生态区位重要
芜湖市域范围地跨长江两岸,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长江既是沿江居民的取水源,又是对外的交通枢纽,境内多条河流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境内各大小水库、河流、湖泊共同形成庞大的水网系统。。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发布),芜湖市属“两屏两轴”中的“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轴”,生态区位重要。
2.3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2.3.1 保护状况
(1)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就地保护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芜湖市规划区范围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分别为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长乐片区、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安徽省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安徽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安徽芜湖县长港扬子鳄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总面积9999.2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2.7%(详见附表3)。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批建,分布在宣州区、郎溪、广德、泾县、南陵。面积18565.0 hm2,其中芜湖市区域(南陵长乐片区)有湿地面积3142.0 hm2。
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批建,分布在枞阳、无为、贵池、铜陵,面积33400.0 hm2,其中芜湖市区域有湿地面积有6172.5 hm2。
安徽省南陵奎湖湿地公园2014年批建省级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505.4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466.0 hm2。
安徽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2017年批建,公园总面积240.0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197.4 hm2。
安徽芜湖县长港扬子鳄县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批建,湿地面积21.3 hm2。
(2)水资源保护状况
湿地资源是一个依托于水的资源,离开了水,湿地将不复存在。因此,湿地和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密不可分的。保护管理湿地必须从水的特点和属性入手,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从保护湿地开始。丰富的水资源是芜湖市的重大优势。淡水循环对湿地起着重大作用。近年来,芜湖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一是水利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有所增强;二是中心城市水功能状况大为改善,市区供排水能力明显增强。
芜湖市水利各相关部门为保护水资源开展了大量水利规划和专题研究,并实施了一批水利项目。经过多年建设,县级以上防洪工程建设初具规模;供水工程、饮用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保障了水利工作的有序开展。特别是在水环境改造上,通过截污、清淤、河道驳岸改造、水生动植物治理等方法对湖泊河流进行生物净化,逐步修复水体生态等一系列措施对水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了水域的无序占用,排涝调蓄能力降低,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工业排污造成部分河道、水域污染逐年加剧,纳污能力下降,河湖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威胁,潜在的水质性缺水危机日益上升。如果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改变这种残酷的现实,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湿地资源保护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不仅将严重威胁到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也会严重威胁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芜湖市湿地保护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必须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湿地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2 管理状况
(1)管理体制
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工作,需由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完成。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根据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芜湖市湿地管理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海洋等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2)管理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规定“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湿地保护管理的牵头和组织协调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工作。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渔业、农业资源开发等相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目前,芜湖市湿地管理工作主要有市林业局牵头负责,但尚未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3)法律法规与政策
近年来,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出台了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与条例。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也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
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方面。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5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5项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与此同时,省林业厅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政策和规定,如《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安徽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核准证”管理办法》、《关于禁止捕杀、经营蛙类的通告》等。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具体实施过程中,芜湖市政府和市农委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
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15项配套的法规和政策。芜湖市政府也出台了《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在农业、渔业和国土资源保护方面。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6项法律法规。安徽省制订和公布了《安徽省淡水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暂行规定》、《安徽省耕地抛荒处罚办法》等配套的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实施,为芜湖市湿地及其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基础。
(4)资源调查与科学研究
2011年9月,芜湖市林业局组织完成了《芜湖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项目。全面系统地摸清了芜湖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湿地分布、类型及面积、湿地植被、湿地野生动物资源、湿地保护状况。同时掌握了芜湖市湿地的资源利用现状、湿地所面临的干扰与威胁等,为芜湖市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5)宣传与教育
近年来,芜湖市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的要求,在各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群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使公众对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保护意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大部分居民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价值仍不完全清楚,湿地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仍然严重缺乏,建议芜湖市可定期组织开展大型“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观鸟活动、野生鸟放飞、募捐、法律科普知识讲座与咨询、鸟类知识竞赛等等多种形式,开展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湿地保护深入人心,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2.4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口众多,资源长期过度无序开发,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污染加剧,天然湿地减少,湿地功能和生态效益不断下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尽管长期以来,芜湖市做了大量的湿地保护工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湿地资源仍面临着诸多威胁,主要是湿地污染、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生境质量下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诸多问题。
2.4.1 湿地污染严重,湿地保护日益迫切
随着芜湖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由工业废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排入水中的COD总量大幅增加,大大超过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同时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凸现出来;另外,围网养殖、湿地过度开发、湿地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湿地水域。污染了水体、降低了水质,影响了湿地功能的发挥,湿地污染是芜湖市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
2.4.2 湿地资源无序开发,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近年来,芜湖市部分河湖库塘湿地对外承包养殖,围网养殖、投肥养殖仍然存在。围网养殖由于密度高、投饲多,成为影响湿地水质的一大污染源。投肥养殖不仅污染湿地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居民饮水安全。部分经济渔区酷渔滥捕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资源受到破坏,主要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生物种群结构出现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过度捕捞,特别是滥捕亲鱼、幼鱼,严重影响了资源的自然补充。在江河、湖库,毒、电、炸、偷猎的现象至今未能根本杜绝。过度猎捕、捡拾鸟蛋等同样是造成湿地水禽、哺乳动物、两栖和爬行动物资源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破坏了湿地生物资源多样性。
2.4.3 动植物生境质量下降
由于人为活动干扰,湿地动植物生境质量下降。建闸修坝阻断鱼类洄游通道,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湿地围垦破坏了湖泊边缘的沼泽、滩涂,该区生境异质性高、植物多样性丰富,是鱼类捕食、繁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鸟类的觅食场所,这些区域的消失降低了鱼类、鸟类多样性。污水排放使水环境恶化,抑制水生植物生长,导致水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此外,航运工程干扰鱼类生存环境、无序挖沙破坏底栖生境等。目前,芜湖市湿地动植物生境面积缩减、质量下降,湿地生境正面临严峻威胁。
2.4.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并能维持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恢复其动态平衡。但当外来生物侵入后,由于失去原生地的天敌控制,便会大肆扩张蔓延,使食物链各能量营养级的组成发生变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甚至本地生物的灭绝。喜旱莲子草、一枝黄花等有害植物一度在芜湖市的河流湖泊周边泛滥成灾,其防治工作不容乐观,在本次规划外业调查中发现多处湖中喜旱莲子草,造成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如何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2.4.5 科研监测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科学客观地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演变途径与规律,可以为湿地保护、恢复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目前芜湖市对湿地的系统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没有建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同时,公众对湿地价值、功能及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人口压力大和土地资源缺乏,湿地被不合理开发或破坏,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被忽视或弱化,科研监测体系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规划总则
3.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以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为主要手段,依法加强管理,健全体制,采取抢救性保护、修复与治理、污染控制等人工适度干预措施,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尽快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湿地自然保护生态体系,为实现芜湖市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3.2 规划原则
3.2.1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的可持续性,将全市湿地纳入保护范围 ,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各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退化、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湿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强度和时限。逐步实现湿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3.2.2分级保护管理原则
根据湿地生态地位重要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完整性、典型性、稀有性或脆弱性程度,重点保护物种或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特点和对湿地的依赖程度,湿地历史文化价值等,划定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对湿地实行分级保护管理。
3.2.3合理布局、分类施策原则
根据芜湖市湿地分布特点,结合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及可操作性,合理布局、分类管理。将芜湖市湿地划分为不同湿地区,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规划重点。
3.2.4分步实施原则
根据芜湖市湿地自然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的威胁程度,优先保护自然生态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众多的地区,着重开展受威胁程度较高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建设,逐步完善保护体系,逐步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3.2.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生态优先的原则
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强国内外高新技术及现代化手段在湿地保护、恢复等方面的应用。科学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和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展示湿地特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6统筹兼顾、衔接协调原则
湿地规划要与目前已经批准实施的生态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河道整治、港口建设、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工程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森林城市创建密切衔接,保证规划内容在地理位置上不冲突、时空上不矛盾。同时纳入市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统筹安排资金和计划投入。
3.2.7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湿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加大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投入、监管,促进芜湖市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和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湿地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
3.3 规划依据
¾¾《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签署);
¾¾《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2年签署);
¾¾《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1979年签署);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81年签署);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86年签署);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关于候鸟保护的协定》(2007年签署);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2013年签署)。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4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7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4年);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国务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国务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务院2011年修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国务院);
¾¾《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发布);
¾¾《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
¾¾《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4月25日)
¾¾《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6月25日);
¾¾《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4〕50号);
¾¾《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
¾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家环保局,1994年);
¾¾《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2000年);
¾¾《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林护发〔2005〕118号);
¾¾《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11年国发35号,2011年);
¾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
¾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2010年);
¾¾《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务院,2006年)。
¾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
¾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农业部1989第1号令);
¾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第4号令)。
¾¾《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2017年9月)
¾¾《芜湖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2017年);
¾¾《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
¾¾《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7年);
¾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¾¾《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2010年);
¾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707-2007);
¾¾《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J126-88);
¾¾《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¾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
¾¾《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2004年);
¾¾《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2017年);
¾¾《安徽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2014年);
¾¾《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
¾¾《安徽省水功能区划》(2004年);
¾¾《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2016年);
¾¾《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
¾¾《安徽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2016年);
¾¾《芜湖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意见》(2017年);
¾¾《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实施意见》(2018年);
¾¾《芜湖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2011年);
¾¾其他相关资料。
3.4 规划范围
芜湖市市域全部范围,总面积5952.3km2。
3.5 规划期限
湿地资源数据采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规划以2016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2017年~2030年。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规划阶段。
前期:2017年~2020年;
中期:2021年~2025年;
后期:2026年~2030年。
3.6 规划目标
对芜湖市湿地资源进行区划布局,建立以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科学地实施一批湿地污染治理、湿地生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示范等抢救性、示范性的湿地工程项目,在全市构建起形式多样、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湿地科研、技术支持和湿地宣传教育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使芜湖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示范地区。
至2030年,建立全面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体系,实现全市湿地保有量78947.96 hm2不减少(详见表4-1)。全市形成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14处市级湿地公园、6处湿地保护小区,全市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湿地动植物监测站点7处,湿地保护宣教中心12处。进行湿地生态绿色养殖示范、湿地生态绿色种植示范、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示范等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20处以上。
表4-1 芜湖市湿地面积总量目标管控表
单位:hm2
河流湿地 |
湖泊湿地 |
沼泽湿地 |
人工湿地 |
湿地总面积 |
35336.58 |
13269.2 |
5803.11 |
24539.07 |
78947.96 |
建立芜湖市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芜湖市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得到遏制。实施重要湿地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建设,加强湿地监测评估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宣教培训体系的能力建设。
规划期内,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新建省级湿地公园5个,新建市级湿地公园9个,新建湿地保护小区4个。至202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16个(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9个),湿地保护小区4个。
进一步加强芜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制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芜湖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
规划期内,新建省级湿地公园2个,新建市级湿地公园5个,湿地保护小区1个。至202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23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14个),湿地保护小区5个。
加强湿地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湿地分级体系和保护体系,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湿地监测评估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宣教培训体系,全面提升芜湖市湿地管理水平,使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监测、湿地科普宣传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走向良性循环。
规划期内,新建省级湿地公园个1个,湿地保护小区1个。
至203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24个(国家级1个、省级9个、市级14个),湿地保护小区6个,全市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第四章 规划总体布局
芜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沿江平原地形区,长江以南地形由北向南梯度抬升,东部为平缓岗地,北部和中部为平原圩区,南部是丘陵和低山区。长江以北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为山丘、岗地,中部、南部为平原圩区。
根据芜湖市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和区位条件,考虑主要流域的完整性,结合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及可操作性,按照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分区保护的原则,构建芜湖市“一带四区多点”的湿地保护总体布局。
一带:中部长江湿地保护修复带
四区:南部和北部丘陵水源涵养区、东部和西部平原水网湿地生态区
多点:环湖湿地生态保育点
4.1中部长江湿地保护修复带
该区主要包括芜湖市境内的长江干流、江滩、江心洲及其两岸。区域涉及到弋江区、鸠江区、镜湖区、三山区、繁昌县和无为县。
该区域湿地总面积23124.82 hm2,约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9.29%,以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为主。该区域城镇密集、人口密度相对较大,长江两岸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迅速,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人为的采砂、通航活动干扰强烈,对长江干流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两岸工业废水排放面广量大,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长江干流的湿地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
该区域是芜湖市城镇和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湿地面临的威胁众多,保护压力大。规划本区域的湿地主体功能定位为湿地宣教展示、生态旅游。湿地保护以水环境综合整治、长江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景观改造为主要内容。具体任务为一是对长江两岸陆源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推广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削减二氧化硫和污水排放总量,禁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维护和改善湿地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二是对喜旱莲子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进行综合治理,对珍稀濒危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增加其种群数量,维护江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三是对长江两岸湿地景观进行改造,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提升湿地宣教能力建设水平,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4.2南部和北部丘陵水源涵养区
该区主要包括南陵县的西部、繁昌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无为县西北和西南的山体,海拔相对较高,地形以丘陵为主,是芜湖市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区内野生动植物众多,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局部地区生态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丫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该区域湿地总面积3066.69 hm2,约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89%,以河流湿地为主。本区是芜湖市主要森林资源分布区域。由于人为干扰加大,近年来,山区森林资源减少,森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大打折扣,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入河泥沙量大、河流水位起伏大,旱涝灾害易发。由于人们长期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在该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导致下游河流水系断流,山区河流连通性受到影响,下游湿地水量不足,湿地生态功能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库区水体流动性差,水环境质量也面临富营养化等问题。
该区域是芜湖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域,是漳河等主要河流的源头,水源涵养功能对全域而言至关重要,其主要生态功能定位为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因此,西南和西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主要规划重点和保护任务是保护区域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生态效益,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量,同时治理农业非点源污染,保证源头区域水质,保障下游湿地基本的生态需水。
4.3东部和西部平原水网湿地生态区
该区主要包括芜湖县、南陵县东部、无为县大部分(不包括西北和西南的山体),以及鸠江区西部。该区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良,是芜湖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区域内沟渠纵横,碧水环绕,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韵,尤其是以万春圩为代表的圩塘,圈圩筑堤,井字隔湖,湿地景观优美,特色显著。
该区域河流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降水充沛,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33862.78 hm2,约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2.89%,分布的湿地类型最为复杂多样,芜湖市所有的湿地类型在该区均有分布,其中主要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该区域是芜湖市的粮食主产区,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来自于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等人为活动,主要有农村和生活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不合理农业生产破坏原有自然湿地,如当地农民将水肥条件比较好的沼泽湿地排沟放水开垦为农地,使得沼泽湿地面积锐减等;过度捕捞和高密度养殖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威胁。
该区域湿地的主导功能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水资源保障,对于芜湖市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因此,本区规划重点在于控制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及部分区域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工作,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适时控制养殖规模,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生物防治示范,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注重对现有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的保护,防止被随意开垦,对于已被开垦或旱化的沼泽湿地逐步进行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对淤积严重的河道进行疏浚和河岸带整治,保持水系畅通,加强畜禽污染的治理,减少氮磷的流失,防止库区发生富营养化。
4.4环湖湿地生态保育点
环湖湿地保育点主要以湖泊湿地为主,包括龙窝湖、竹丝湖、奎湖、东草湖、凤鸣湖、黑沙湖等重要湖泊及其周边分布的小型湖泊及河流湿地。主要涉及南陵县、芜湖县、无为县、三山区、弋江区和镜湖区。是湿地保育和水产养殖发展的核心部分。
该区域湿地总面积18893.67 hm2,约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3.93%,以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为主。该区有龙窝湖、竹丝湖、奎湖、东草湖、凤鸣湖、黑沙湖等湖泊和河流,地势平坦缓和、水生态系统发达,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水体、石滩、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灌木乔木等多种生境,是各类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植被群落复杂,系列完整,类型多样,生态环境优良。因此,沿河及环湖湿地保育区是维护芜湖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湿地区域。
本区对维护芜湖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芜湖市主要的淡水养殖区,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湿地保护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围网捕捞、水产养殖等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规划重点在于依托相关管理机构,在保护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窝湖、竹丝湖、奎湖、东草湖、凤鸣湖、黑沙湖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根据湿地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因湖制宜、科学修复”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挥湖泊功能、修复湖泊生态环境,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利用生态技术或者是生态工程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还原湿地原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理、化学特性,让其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湖泊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近期效益与可持续利用及各类功能间的关系,以湿地保育为主,合理开发利用为辅,充分挖掘当地的湿地文化价值,适当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引导合理利用湿地生物资源,控制养殖规模,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打造可持续发展养殖示范基地,最终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协调发展。
第五章 湿地分级体系规划
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根据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将芜湖市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列入不同级别湿地名录,定期更新。
5.1 重要湿地
2017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省林业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国土厅、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公布第一批安徽省重要湿地名录计52处,其中芜湖市的扬子鳄保护区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和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列入省重要湿地名录。
表5-1 芜湖市现有重要湿地名录
序号 |
湿地名称 |
重要湿地级别 |
所在县区 |
湿地类型 |
面积(hm2) |
建设性质 |
1 |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长乐片区 |
国家重要湿地 |
南陵县 |
河流湿地 |
3142.0 |
现有 |
2 |
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 |
省重要湿地 |
无为县 |
沼泽河流湿地 |
6172.5 |
现有 |
3 |
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 |
省重要湿地 |
南陵县 |
湖泊人工湿地 |
466.0 |
现有 |
|
合计 |
|
|
|
9780.5 |
|
(1)确定条件
根据湿地功能和效益的重要性,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确定为国家级重要湿地:
① 某个生物地理区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或特有类型湿地。
② 面积≥10000 hm2的单块湿地或多块湿地复合体并具有重要生态学或水文学作用的湿地系统。
③ 具有国家级濒危或渐危保护物种的湿地。
④ 具有中国特有植物或动物种分布的湿地。
⑤ 有20000 只以上水鸟度过其生活史重要阶段的湿地,或者一种或一亚种水鸟总数的1% 终生或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栖息的湿地。
⑥ 属于动物生活史特殊阶段赖以生存的生境。
⑦ 国内具有显著的历史或文化意义的湿地。
(2)国家重要湿地规划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和第一批安徽省重要湿地名录,芜湖市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已列入国家重要湿地,按上级湿地主管部门对国家重要湿地的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进行保护管理。芜湖市现有国家重要湿地面积3142.0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98%。规划期内,不再新增申报国家重要湿地。
(1)确定条件
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确定为省级重要湿地:
① 国家级、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② 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或者迁徙停歇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
③ 其他典型的、独特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或者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2)省重要湿地规划
根据第一批安徽省重要湿地名录,芜湖市共有2处省重要湿地。芜湖市现有省重要湿地面积6835.9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8.7%;规划期内,芜湖市各县、区可进一步结合当地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和重要湿地认定相关政策,进一步申报省重要湿地,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纳入省重要湿地名录管理。
表5-2芜湖市近期省级重要湿地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湿地名称 |
重要湿地级别 |
所在县区 |
湿地类型 |
湿地面积(hm2) |
建设性质 |
1 |
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 |
省重要湿地 |
无为县 |
沼泽河流湿地 |
6172.5 |
现有 |
2 |
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 |
省重要湿地 |
南陵县 |
湖泊人工湿地 |
466.0 |
现有 |
3 |
龙窝湖细鳞斜颌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省重要湿地 |
三山区 |
湖泊湿地 |
571.2 |
新建 |
2 |
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 |
省重要湿地 |
芜湖县 |
湖泊湿地 |
197.4 |
新建 |
3 |
无为县竹丝湖湿地 |
省重要湿地 |
无为县 |
湖泊湿地 |
1062.6 |
新建 |
4 |
裕溪河湿地(芜湖段) |
省重要湿地 |
鸠江区、无为县 |
河流湿地 |
535.5 |
新建 |
5 |
青弋江湿地(芜湖段) |
省重要湿地 |
南陵县、芜湖县、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 |
河流湿地 |
1545.1 |
新建 |
6 |
漳河湿地 |
省重要湿地 |
南陵县、繁昌县、弋江区、三山区 |
河流湿地 |
755.0 |
新建 |
7 |
水阳江湿地(芜湖段) |
省重要湿地 |
芜湖县、鸠江区 |
河流湿地 |
215.9 |
新建 |
|
合计 |
|
|
|
11521.2 |
|
(1)符合下述六个条件之一,且未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的重要湿地,可以认定为市级重要湿地:
① 当地湿地类型特殊、或珍稀野生动植物种分布区;
② 当地重要鸟区或候鸟栖息地;
③ 当地城乡居民的重要供水区;
④ 对当地有重要历史人文意义、重要旅游区湿地;
⑤ 规划建设市级或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湿地。
⑥ 其它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2)市重要湿地规划
芜湖各县、区可结合当地湿地资源调查,根据县、区重要湿地确定条件对重要湿地进行补充和调整,并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划具体保护措施。一经确定为重要湿地的,应纳入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程序,不得随意变更。
5.2 一般湿地
全市范围内面积为8hm2(含 8 hm2)以上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斑块,除去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湿地保护小区等湿地以外的湿地斑块,均划分为一般湿地。
第六章 湿地保护体系规划
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明确指出:“对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要通过设立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方式加强保护,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加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皖政办〔2017〕76号) 要求:“通过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形式加强对重要湿地的保护。在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设立湿地保护小区”。
本规划湿地保护体系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组成。
6.1 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原生地或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湿地自然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最有效措施。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在湿地范围内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的自然保护区。
芜湖市目前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别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批建,分布在宣州区、郎溪、广德、泾县、南陵,面积18565.0 hm2。其中南陵长乐片区位于芜湖市面积3142.0 hm2。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批建,分布在枞阳、无为、贵池、铜陵,面积33400.0 hm2,其中芜湖市区域有6172.5 hm2。
6.1.1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
(1)加强对已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长乐片区和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加资金投入,提升保护与管理力度。
(2)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其外围地带,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结合芜湖市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在实现湿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6.1.2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目前主要受到栖息地破坏、湿地资源萎缩、湿地水质污染等威胁,本次规划通过开展湿地修复工程、湿地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湿地科普宣教建设工程,加强扬子鳄和淡水豚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加大湿地资源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现有水产部门的管理机构,提升保护区的管理能力。
6.2 湿地公园规划
湿地公园是指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
芜湖市目前有两个省级湿地公园,分别是安徽省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2014年批建,湿地面积466.0 hm2。安徽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2017年批建,湿地面积197.4 hm2。
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和芜湖市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前期规划晋升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南陵奎湖湿地公园;新建5个省级湿地公园,分别是竹丝湖湿地公园、汪溪湿地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凤鸣湖湿地公园、龙窝湖湿地公园。新建9个市级湿地公园,分别是南陵县弋江桃园滩湿地公园、东湖湿地公园、天门山湿地公园、银湖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连河圩外滩湿地公园、荆东长塘埂、汀棠公园、峨溪河湿地公园。中期规划新建2个省级湿地公园,分别是幸福闸湿地公园、南湖湿地公园;新建5个市级湿地公园,分别是南大湖湿地公园、南陵漳河湿地公园、西村湖湿地公园、虬塘湖湿地公园、南塘湖湿地公园。
至2030年,芜湖市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9处,市级湿地公园14处,湿地公园总面积达8728.4 hm2(其中湿地面积7155.4hm2)。详细见附表4。
6.3 湿地保护小区规划
《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皖政办〔2017〕76号) 要求:“在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设立湿地保护小区,由所在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发布,并报省林业厅和省环保厅备案”。
根据芜湖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前期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小区4个,分别是皖江水库湿地保护小区、五丰滩湿地保护小区、钳口水库湿地保护小区、中塘湖湿地保护小区;中期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个,小坝角湿地保护小区;后期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个,高村坝湿地保护小区。
至2030年,芜湖市共有湿地保护小区6个,湿地保护小区总面积达439.0 hm2(其中湿地面积381.0 hm2),详见附表5。
6.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质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在保护区外划分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m,下游不小于100m范围内的河道水域。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小于2000m,下游侧的外边界距一级保护区边界不小于200m。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和具有一定取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在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
目前,芜湖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8个,取水口分别位于长江、青弋江和漳河,其中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个,分别为:一水厂(健康路水厂)、二水厂(杨家门水厂)、四水厂(利民路水厂),3个水厂取水口均为长江芜湖段地表水水源。全市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40个(表6-1)。其中芜湖县5个,无为县22个,繁昌县1个,南陵县12个。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 73个,其中无为县36个,繁昌县11个,芜湖县1个,南陵县13个,鸠江区11个,三山区1个。镜湖区、弋江区、江北产业集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城市水厂直接供水,无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芜湖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依据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芜湖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
6.5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2011年,芜湖市三山区龙窝湖被批准为国家级细鳞斜颌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依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和管理。
6.6其他湿地区域
主要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外的河流及点状分布的湖泊、库塘等组成的湿地生态网络。保护任务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其他湿地区域的管理,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厅字〔2016〕42号)、水利部环保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水利部《“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指导》、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实施意见》、中共芜湖市委办公室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芜湖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办〔2017〕39号)等文件规定。
第七章 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7.1 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工程
湿地公园建设集保护与利用于一身,既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种补充形式,又是湿地利用的示范工程。芜湖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湿地旅游资源丰富,湿地公园建设在全市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芜湖市已有省级湿地公园2个,即南陵奎湖和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
在规划期内拟晋升1处国家湿地公园,即南陵奎湖湿地公园。规划期内拟新建省级湿地公园8处,其中前期拟新建5处,中期拟新建3处。至规划期末,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达到9处。
芜湖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规划详见附表 4“芜湖市湿地公园规划一览表”。
7.2 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重点工程
规划期内拟新建湿地保护小区6处,其中前期拟新建湿地保护小区4处,中期拟新建1处,后期拟新建1处(详见附表5“芜湖市湿地保护小区一览表”)。
7.3 湿地修复重点工程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重点通过拆除围网、退渔还水、退养还滩、退耕还湿、清淤疏浚、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恢复和生态移民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碳汇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7.3.1 拆除围网
围网养殖由于密度高、投饲多,成为影响湿地水质的一大污染源。拆除围网,改变传统水产养殖模式,采用生态养殖发展现代渔业。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拆除围网2000hm2。
7.3.2 退渔还水
近年来,部分河湖库塘湿地对外承包养殖,一些养殖户为追求高产随意投肥养殖造成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投肥养殖不仅污染湿地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居民饮水安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逐步取缔湖泊养殖承包、禁止投肥养殖,推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退渔还水4000hm2。
7.3.3退养还滩
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污水、垃圾直接排入库区,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明确规定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周边禁养区和限养区。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退养还滩2000hm2。
7.3.4退耕还湿
在生态重要的湿地沿江沿湖地区,选择已开发的低产农田,通过引水和种植水生植被等措施,开展退耕还湖、还泽、还滩示范工程,面积500 hm2。
7.3.5清淤疏浚
主要针对长江的一二级支流进行河道综合整治,主要采取底泥疏浚、清理河岸垃圾、拆除围网、河岸带和河滩植被恢复以及在河湖的闸坝修建鱼道等多种措施。通过对河道综合治理,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增大河流泄沙能力、减小河道湖泊淤积速率;河道比较顺直,水面积增大,水质将会得到改善;上游来水进入河道,由于流速加快,有利于水体的降解,溶解氧的增加,化学需氧量减少,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改善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地。最终建立从河流水体至河堤一定范围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序列。规划在重要河道湿地区域,开展清淤疏浚工程1000Km。
7.3.6湿地植被恢复
恢复常年水位出露滩地带的植物恢复,种植适量的矮生湿地植物幼苗;水中生长植物带恢复,种植形体高达的幼苗或繁殖体;滨水带植被恢复以种植湿生灌木的繁殖体或幼苗为主;边界隔离带植被配置应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护岸植被带配置以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为主。水质净化区湿地植被选择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种类,提高湿地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浅水区采用带状种植或者片状种植方式构建湿地植物净化带,深水区植被恢复采用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或恢复沉水湿地植被。规划期内,在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湿地植被恢复面积1000 hm2。
7.3.7水禽栖息地恢复
制定最严格的栖息地保护制度,禁止违法采砂、建设、渔猎等人类活动,保护现有的栖息环境,并进行栖息环境的人工修复,恢复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水鸟生境进行改造,营造水位不同、植被多样的湿地环境,增加水鸟栖息地生境的多样性;加快对芜湖市内重大河流等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恢复白茅、芦苇、香蒲等高草滩地,为鸟类觅食、筑巢、产卵提供栖息环境;对长江珍稀濒危的鱼类开展增殖放流,增加恢复其种群数量;结合生态护岸工程,设置人工鱼巢,构建鱼礁群,为鱼类营造栖息地、产卵场与避难所,为鱼类生息繁殖提供良好条件;在鱼类繁殖季节,建立禁渔期制度,在已设禁渔期内,全流域一切自然水域禁渔。规划期内,在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面积500 hm2。
7.3.8 生态移民
按照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订生态移民专项工作方案,选定合理的还迁地块,搬迁湿地保护范围内的村庄、工厂及零星住户。对住家船进行整治,通过安排廉租房、给予适当补偿等方式,把这些“水上人家”搬迁到岸上,减少其生活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规划期内,在重要湿地区域,实施生态移民项目面积500 hm2。
7.3.9水环境整治
通过实施芜湖市流域水污染防治、芜湖市重点水域的环境保护、芜湖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等规划,加强水环境整治。各县(区)城区加快引水工程建设,开展市区河道整治;河谷平原地区重点抓好河网的污染治理,山区县(市)抓好山区乡镇小流域的污染治理。使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满足Ⅰ~Ⅲ类标准的比例大于90%,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85%;地表水市、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85%;城乡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对全市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湿地和大型水库、水塘通过控制外源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去除内源污染,恢复水体水质和景观。(1)湿地生态拦截项目:在湖泊湿地和大型水库、水塘周边的农田区域内,将排水沟渠改造为生态拦截工程,建设围堰、溢流堰、水槽等人工湿地,消纳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养分损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全市建立湿地生态拦截工程5万立方米。(2)循环农业建设工程: 在湖泊湿地和大型水库、水塘周边的区域内,大力组织开展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是推广区域性养分管理技术、养分平衡窗技术、稻田减氮施肥技术、高毒农药有害残留控制降解技术、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扶植建设30—50个循环农业示范户、6—10个示范园区或示范村组。(3)内源去除和自我净化能力提高项目:通过水生动植物的恢复,构建完善的水生生态系统和生态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去除一定比例的内源污染物质,恢复水质和景观。
7.3.10工业污染整治
主要包括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加大工业废水处理以及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等措施。根据各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的要求和工业污染源承担的污染物削减责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水污染。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建立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和排污少的工业生产系统。提倡工业企业以油品、石油液化气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使芜湖市重点污染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大于60%;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综合利用率大于92%;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7.3.11城镇污水整治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新、扩建城镇及各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项目,改造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污水处理厂。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的乡镇,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
7.3.12农业非点源污染整治
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在重要湿地沿岸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10000公顷,其中包括清洁种植示范区6000公顷,清洁养殖示范区8个,清洁示范村10个。控制区内作物秸秆利用率、养殖废水处理率、畜禽粪便安全利用率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
表7.2 芜湖市湿地修复重点工程项目摘要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实施地点及规模 |
建设内容 |
1 |
拆除围网 |
全市范围内,2000 hm2 |
改变传统水产养殖模式,采用生态养殖发展现代渔业。 |
2 |
退渔还水 |
全市范围内,4000 hm2 |
逐步取缔湖泊养殖承包、禁止投肥养殖,推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
3 |
退养还滩 |
重要湿地,2000 hm2 |
明确规定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周边禁养区和限养区,恢复湿地原生态 |
4 |
退耕还湿、 |
重要湿地,500 hm2 |
通过引水和种植水生植被等措施,开展退耕还湖、还泽、还滩示范工程。 |
5 |
清淤疏浚 |
重要河道,1000 km |
主要针对长江的一二级支流进行河道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地。建立从河流水体至河堤一定范围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 |
6 |
湿地植被恢复 |
重要湿地,1000 hm2 |
恢复常年水位出露滩地带、水中生长植物带、滨水带、边界隔离带、护岸带植被 |
7 |
生态移民 |
重要湿地,500 hm2 |
搬迁湿地保护范围内的村庄、工厂及零星住户。对住家船进行整治 |
8 |
水禽栖息地恢复 |
重要湿地,500 hm2 |
禁止违法采砂、建设、渔猎等人类活动,对水鸟生境进行改造,增加水鸟栖息地生境的多样性;为鸟类觅食、筑巢、产卵提供栖息环境。 |
9 |
水环境整治 |
全市范围内,4000 hm2 |
通过实施芜湖市流域水污染防治、芜湖市重点水域的环境保护、芜湖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等规划,加强水环境整治,实施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工程。 |
10 |
工业污染整治 |
全市范围内,4000 hm2 |
主要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加大工业废水处理以及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等措施。 |
11 |
城镇污水整治 |
全市范围内,4000 hm2 |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较为分散的乡镇,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 |
12 |
农业非点源污染整治 |
全市范围内,10000 hm2 |
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包括清洁种植示范区,清洁养殖示范区,清洁示范村等。 |
7.4 湿地科普宣教建设重点工程
湿地保护需要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湿地宣教是提高全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芜湖市和各区县湿地保护主管部门要有组织地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环境教育、公众媒体宣传教育、深入社区宣传教育、设置宣传标牌、开展夏令营活动等;每年充分利用和结合特定的活动,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保护水日”“禁渔期”等,开展有关湿地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人才培训,完善湿地保护的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机构,在全市系统建立湿地管理和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培训机构和野外培训基地,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现有和规划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等工程建设,规划建立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野外培训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宣传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宣传教育及培训能力,保护和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突出湿地所特有的自然文化属性和科普教育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本陈列设施建设、电教设施建设、宣传栏(牌)和宣传材料制作等。湿地宣传教育和培训建设规划见附表7。
7.5湿地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完善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是了解掌握湿地资源数量、湿地生态功能动态变化的基础保障,对于保护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与芜湖市现有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环境监测体系和拟建的动物、植物监测体系相协调,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人才、技术和资金渠道,建立由林业、国土、环保、水利、气象、渔业等多部门参与、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点面结合的多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完成并上报本区域重点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同时能承担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其它工作任务。规划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体系由湿地资源监测站、湿地资源监测点构成。
制定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相类似的定期调查制度,从而全面准确的掌握湿地资源的实际数据和动态变化。在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内容包括基本建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湿地资源监测站
规划成立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站,开展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工作,协调各行政部门监测站(点)的相互关系,业务上接受省湿地资源监测总站指导。
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站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任务:负责全市各系统湿地资源监测站(点)的组织协调工作,使各湿地监测站(点)的监测技术、成果实行共享;组织开展全市湿地资源监测调查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各监测站(点)工作;收集、处理和汇总各系统、各监测站(点)的监测信息,并编写市级监测成果报告,负责配合完成省湿地资源监测总站布置的相关监测任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资源监测站依托各系统现有监测站(点)、技术、人才,完善或新建各类资源监测站。主要有:
① 湿地动植物资源监测站。在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站下设芜湖市湿地动植物资源监测站。动植物资源监测站主要承担规划区内重点湿地与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湿地的面积与类型、优势植被类型、动物栖息地及湿地动物种群、栖息地生境变化、湿地珍稀植物群落类型等面积、数量及分布的动态监测任务。
② 湿地水文监测站。主要利用芜湖市水利系统现有监测网络对全市湿地水文进行监测。
③ 湿地环境监测站。主要利用芜湖市环保系统现有监测站(点)对全市湿地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芜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可承担各重点湿地、主要河流水系、大型水库和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任务。
(3)湿地资源监测点
以湿地生物资源为监测重点,各监测站可根据规划区内湿地动植物资源状况,设置湿地动植物资源监测点。
① 湿地动植物重点监测点的布设
考虑到安徽省已布设完成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这一具体情况,芜湖市湿地动物资源监测体系应尽量与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相衔接,重点对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有管理机构的湿地布设。规划建设湿地动植物重点监测点7个。详细见附表6。
② 湿地水文监测样点的布设
湿地水文监测原则考虑与水利系统现有监测体系中的监测点吻合,监测重点在主要河流、大型水库等。
表8.2 湿地水文监测重点区域
序号 |
湿地类型 |
主要监测点 |
1 |
河流湿地 |
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裕溪河、水阳江、西河等 |
2 |
湖泊湿地 |
龙窝湖、奎湖、黑沙湖、南塘湖、竹丝湖、凤鸣湖等 |
3 |
人工湿地 |
无为县沟渠,秦龙大塘、九条沟等 |
③ 湿地环境监测样点的布设
湿地环境监测原则考虑与环保系统现有监测体系中的监测点吻合,但监测重点在重点湿地与生态区位较重要的湿地。
序号 |
湿地类型 |
主要监测点 |
1 |
河流湿地 |
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裕溪河、水阳江、西河等 |
2 |
湖泊湿地 |
龙窝湖、奎湖、黑沙湖、南塘湖、竹丝湖、凤鸣湖等 |
3 |
库塘 |
石峰水库,牌楼水库、东湖等 |
4 |
水稻田、人工养殖地 |
秦龙大塘、顾渡大塘、查郑圩养殖场、河北养殖场等 |
7.6 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7.6.1 湿地生态绿色养殖示范
芜湖市淡水水源广阔,水产养殖业发达,近几十年来,大量河流开阔水域被围垦用于养殖,湖区群众进行水产养殖由来已久,特别是市内湖泊周边有大量的水产养殖场,发展无公害水产生态养殖潜力巨大,结合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在已建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扩大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规模,提高渔业产品质量。
规划在芜湖湖泊周边各渔场开展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和生态休闲渔业示范等;严格各湖泊围网养殖规模,降低养殖密度,科学投肥,改善水质,提升水产品品质,积极发展“渔家乐”等绿色休闲渔业,将水产养殖与休闲观光结合,充分挖掘渔业养殖附加值。
7.6.2 湿地生态绿色种植示范
芜湖市中部平原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水稻田湿地,为芜湖农业主产区,适宜发展水生蔬菜等水生经济作物和有机水稻等生态种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坚持科学引领,调整与优化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发展稻—鸭、稻—虾、稻—鱼、稻-蟹共作等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在低水位区域开展莲藕、菱、芡实、茭白等的生态种植,开展水生经济植物种植模式示范。在水稻田大面积连片分布区域开展稻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示范,主要示范内容包括开展稻田高产示范、稻田高效种养结合示范、有机水稻生产示范等。
7.6.3 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示范
芜湖市内众多水系、水库以及湖泊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湿地景观,湿地旅游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未来芜湖湿地旅游应在保护和修复的前提下,结合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湿地宣教能力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芜湖市湿地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建立不同类型的湿地特色旅游示范区。
依托安徽南陵奎湖湿地公园、安徽芜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竹丝湖湿地公园、和正在建设的省、市湿地公园,开展以湿地休闲观光游憩、湿地科普和宣教、湿地农耕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湿地生态游。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1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和预备费。
1. 工程费用的估算依据
(1)《建设工程概算编制办法》(原林业部,1999年);
(2)《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7年);
(3)参考《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投资估算指标以及其它区域湿地保护相关建设内容的指标;
(4)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参照山东省现行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并结合本地已建成的类似项目的投资标准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2. 其它费用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包括:咨询费、勘察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招投标费。其它费用的估算依据如下:
(1)国家计委《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2〕1283号);
(2)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
(3)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4)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
(5)国家计委《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
3. 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和其它费用之和的5%计算。
估算标准为:国家湿地公园3000万元/个;省级湿地公园1000万元/个;市级湿地公园500万元/个;湿地保护小区500万元/个;湿地动植物监测点100万元/个。
经估算,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总投资13.1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2.1亿元,包括湿地保护工程2.7亿元,湿地恢复工程7.8亿元,能力建设1.7亿元;其它费用0.3亿元;预备费0.6亿元。根据建设期估算,前期投资7.1亿元,中后期投资5.9亿元。详见表8-1。
表8-1 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万元、%)
项目名称 |
投资额 |
占总投资比例 |
||||
总 计 |
前 期 |
中后期 |
||||
总计 |
130675 |
71215 |
59459 |
100.0 |
||
工程费用 |
工程费用合计 |
121417 |
66170 |
55247 |
92.9 |
|
湿地保护 |
小计 |
26600 |
16100 |
10500 |
20.4 |
|
工程费用 |
湿地保护 |
自然保护区建设 |
1500 |
500 |
1000 |
1.1 |
湿地公园建设 |
18000 |
12500 |
5500 |
13.8 |
||
湿地保护小区建设 |
3000 |
2000 |
1000 |
2.3 |
||
水源地保护 |
1600 |
600 |
1000 |
1.2 |
||
湿地恢复 |
小计 |
78117 |
41070 |
37047 |
59.8 |
|
水体修复 |
11277 |
6270 |
5007 |
8.6 |
||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 |
55600 |
28700 |
26900 |
42.5 |
||
植被恢复 |
8400 |
4900 |
3500 |
6.4 |
||
景观恢复 |
2840 |
1200 |
1640 |
2.2 |
||
能力建设 |
小计 |
16700 |
9000 |
7700 |
12.8 |
|
湿地动植物监测点 |
800 |
400 |
400 |
0.6 |
||
湿地水文监测点 |
5000 |
2000 |
3000 |
3.8 |
||
宣传教育培训基地 |
900 |
600 |
300 |
0.7 |
||
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
10000 |
6000 |
4000 |
7.7 |
||
其它费用 |
3035 |
1654 |
1381 |
2.3 |
||
预备费 |
6223 |
3391 |
2831 |
4.8 |
8.2 效益分析
通过全面实施保护和管理工程,到规划期末使芜湖市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又为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示范,形成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全面持久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式,使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发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提高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能力,使区域内天然湿地减少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并充分发挥湿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降解污染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1.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多样性的服务功能紧紧渗透于人居环境的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之中。湿地的物理化学条件使其具有“碳汇”的功能,其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4%,却固定了陆地碳总量的35%,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由此可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其效益能辐射于人居环境五大层次之中,这五大层次包括全球、区域、城市、社会、建筑等,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其面积和栖息地是达到“净碳汇”的关键,通过芜湖市域范围内的湿地保护规划,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退养还湿等手段,扩大湿地面积,极大的提高区域湿地的固碳能力,稳定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据研究显示,每公顷湿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4.9t,释放氧气10.8t,可有效缓解因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
2.培育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芜湖市近海及海岸湿地与入海河口、湖泊湿地相连,与周边的林地、天然草地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陆海湿地生态系统,为多种动植物特别是水鸟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境。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将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
3.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湿地犹如天然的过滤器,具有较强的污染降解功能,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同时湿地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的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Kg N和130kg P,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t污水。
本规划涉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以及水源地保护区规划,并实施面源污染治理,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水源地水体水质,为芜湖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4.增加水系连通性
本规划针对存在截流、断流现象的河道和存在破碎化现象的片状湿地,进行人工疏通、补植修复,增加水系连通性,建立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打造完善的水生态网络,有利于湿地恢复和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1.提高保护意识
本规划将结合近海海岸与沿河文化休闲带建设以及湿地景观打造,建设一批湿地宣教设施,并定期开展湿地宣教活动,加深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认知,提高人们对湿地和鸟类的保护意识。
2.改善休憩环境
芜湖市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湿地恢复治理工程,将有效保护和改善依托湿地的休闲游憩环境,为湿地休闲场所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打造湿地休闲空间,有利于人们愉悦身心,康体保健,提高业余生活质量。
3.促进文化繁荣
本规划将湿地与文化相结合,依托河流生态廊道的保护与修复治理工程,重点打造卫所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休闲带,为人们提供湿地休闲空间的同时,发挥了湿地在繁荣区域特色文化,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功能。
4.创造就业机会
芜湖市湿地保护规划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与周边社区开展生态旅游业、养殖业和多种旅游经营活动,必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5.提高区域影响力
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致力于保护湿地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芜湖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芜湖市在全省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据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湿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量及多种工业原料。
据中科院专家选取不同类型湿地进行的价值评估,目前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平均每公顷每年18.5万元,全国湿地生态系统的年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1.提高居民收入
湿地生态系统是比较丰富和活跃的生态系统,为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物质基础。本规划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渔业和基础农业的依赖性,为从业居民提供多种新型发展模式,在减少对湿地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总产值,促进居民增收。
2.增加旅游效益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景观生态环境打造,芜湖市湿地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托优良湿地资源,开发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从而带动芜湖市其它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收益。
3.促进土地升值
随着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休闲游憩功能逐步增强,这将直接提升芜湖市湿地休闲空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湿地公园、河流生态廊道周边的土地可随之体现出它的环境价值、观赏价值、休闲价值和开发价值,有利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制度保障
建议建立市级湿地保护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国土、旅游、发改、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其下设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常设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权益关系,明确职责,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在各区、县林业管理部门内设湿地保护管理相关业务科室,负责牵头管理辖区内的湿地,业务受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和芜湖市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指导。
积极协调市委编办和人事部门,成立专门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在规划期内规划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相应及时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根据芜湖市湿地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地方法律形式确定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规范管理程序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等,为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
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加大对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流域上游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因湿地保护和管理致使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影响,调动利益相关各方共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积极性。
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完善湿地保护和与可持续利用专家咨询机制。对湿地名录编制、资源评估、生态修复,以及在湿地范围内开展保护和利用等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及评审意见,为全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执法力度。以现有的法律法规、条例和约定等作为依据,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湿地资源现状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制止破坏湿地资源的现象。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要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管理、控制湿地污染、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与领域,牵涉到多个行政职能部门。为能使保护规划顺利实施,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迫切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调和合作的管理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建议尽快成立由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重大事宜协调。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各部门各司其职。通过部门间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的联合行动,促进政府及部门决策时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湿地保护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可妥善协调不同部门与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此,在提高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能力方面,应加强湿地周围区域各有关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建立部门间的公共决策协商机制,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行动;探索湿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综合管理途径,鼓励并引导当地居民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使公众在湿地保护中受益,同时进一步提高当地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因此,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6〕89号文印发《关于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方案分为7个部分共二十五条,从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湿地用途监管机制、退化湿地修复制度、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及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完整的提出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并要求全国各地建立湿地系统保护修复制度,为全面开展湿地的系统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也将为芜湖市湿地保护规划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芜湖市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对湿地的活动将日趋频繁,因此,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评价,应着重分析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通过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控制与避免人为大规模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目的。
9.2资金保障
湿地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功能建设工程是社会公益性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将湿地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需要国家补助的项目,各部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单报单批。除国家和省资金投入外,还要广开筹款渠道,积极争取国内外社团和个人的捐赠,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伙伴关系,设立合作项目,积极争取国际相关组织的资助;形成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加大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研究给予风险补偿。在资金管理方面,应按计划要求严格落实配套资金,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加强各项建设资金使用的审计力度,对建设项目到位资金使用的检查以及资金使用过程跟踪检查和审计;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筹资、建设、生产经营等实行全过程负责;加强工程概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以确保湿地保护规划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9.3技术保障
湿地科学在国内外均属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问题。应联合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加强湿地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突出湿地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等关系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在湿地修复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修复成功经验;重视加强与国内、国际的湿地保护管理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定期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进行动态监测,在湿地重点监测区域建立3S监测系统;组织实施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保护管理工作;成立芜湖市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专家组,负责审议芜湖市湿地资源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的形成,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以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决策的科技支撑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9.4社会保障
正确协调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实行湿地保护区管理的社区共管政策, 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得到社区相关利益群体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当地社区的管理能力,开发和构建合理实用的共管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当地社区群众在内的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和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的教育。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应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利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手段,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抓好广大中小学生湿地保护知识教育,树立湿地保护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有权检举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附录一 芜湖市主要湿地植物名录
科名 |
属名 |
中文名 |
学名 |
蕨类植物(5科5属5种) |
|||
水蕨科 Parkeriaceae |
水蕨属 Ceratopteris |
水蕨 |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
苹科 Matsileaceae |
苹属 Marsilea |
苹 |
Marsilea quadrifolia |
槐叶萍科Salviniaceae |
槐叶萍属Salvinia |
槐叶萍 |
Salvinia natans |
满江红科Azollaceae |
满江红属Azolla |
满江红 |
Azolla imbricata |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
海金沙属Lygodium |
海金沙 |
Lygodium japonicum |
裸子植物(4科8属9种) |
|||
松科Pinaceae |
松属Pinus |
马尾松 |
Pinus massoniana |
湿地松 |
Pinus elliottii |
||
银杏科GinKgoaceae |
银杏属GinKgo |
银杏 |
Ginkgo biloba |
杉科Taxodiaceae |
柳杉属Cryptomeria |
柳杉 |
Cryptomeria Fortunei |
水杉属Metasequoia |
水杉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
柏科Cupressaceae |
柏木属Cupressus |
柏木 |
Cupressus funebris |
圆柏属Sabina |
龙柏 |
Sabina chinensis |
|
圆柏属Sabina |
圆柏 |
Sabina chinensis |
|
刺柏属Juniperus |
刺柏 |
Juniperus formosana |
|
被子植物(44科86属106种) |
|||
小檗科Berberidaceae |
南天竹属Nandina |
南天竹 |
Nandina domestica |
漆树科Anacardiaceae |
盐肤木属Rhus |
盐肤木 |
Rhus chinensis |
卫矛科Celastraceae |
卫矛属Euonymus |
金边黄杨 |
Euonymus japonicus |
卫矛属Euonymus |
卫矛 |
Euonymus alatus |
|
卫矛属Euonymus |
大叶黄杨 |
Euonymus japonicus |
|
樟科Lauraceae |
樟属Cinnamomum |
樟树 |
Cinnamomumcamphora |
杨柳科Salicaceae |
杨属Populus |
加杨 |
Populus canadensis |
柳属Salix |
垂柳 |
Salix babylonica |
|
旱柳 |
Salix matsudana |
||
胡桃科Juglandaceae |
枫杨属Pterocarya |
枫杨 |
Pterocarya stenoptera |
睡莲科Nymphaeaceae |
莲属Nelumbo |
莲 |
Nelumbo nucifera |
睡莲属Nymphaea |
睡莲 |
Nymphaea alba |
|
桑科Moraceae |
构树属Broussonetia |
小构树 |
Broussonetia kazinoki |
构树 |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
||
柘树属Cudrania |
柘树 |
Cudrania tricuspidatqa |
|
葎草属Humulus |
葎草 |
Humulus scandens |
|
桑属Morus |
桑树 |
Morus alba |
|
廖科Polygonaceae |
蓼属Polygonum |
水蓼 |
Polygonum hydropiper |
何首乌 |
Polygonum multiflorum |
||
红蓼 |
Polygonum orientale |
||
杠板归 |
Polygonum perfoliatum |
||
酸模属Rumex |
酸模 |
Rumex acetosa |
|
羊蹄 |
Rumex japonicus |
||
藜科Chenopodiaceae |
藜属Chenopodium |
土荆芥 |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
地肤属Kochia |
地肤 |
Kochia scoparia |
|
苋科Amaranthaceae |
牛膝属Achyranthes |
牛膝 |
Achyranthes bidentata |
青葙属Celosia |
青葙 |
Celosia argentea |
|
苋属Amaranthus |
绿穗苋 |
Amaranthus hybridus |
|
苋 |
Amaranthus tricolor |
||
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 |
喜旱莲子草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
|
蔷薇科Rosaceae |
龙芽草属Agrimonia |
龙牙草 |
Agrimonia pilosa |
桃属Amygdalus |
桃树 |
Amygdalus persica |
|
杏属Armeniaca |
梅 |
Armeniaca mume |
|
蛇莓属Duchesnea |
蛇莓 |
Duchesnea indica |
|
委陵菜属Potentilla |
蛇含委陵菜 |
Potentilla kleiniana |
|
李属Prunus |
紫叶李 |
Prunus ceraifera |
|
悬钩子属Rubus |
蓬蘽 |
Rubus hirsutus |
|
火棘属Pyracantha |
火棘 |
Pyracantha fortuneana |
|
大戟科Euphorbiaceae |
铁苋菜属Acalypha |
铁苋菜 |
Acalypha australis |
大戟属Euphorbia |
小叶地锦 |
Euphorbia heyneana |
|
柳叶菜科Oenotheraceae |
丁香蓼属Ludwigia |
丁香蓼 |
Ludwigia epilobioides |
窃衣属Torilis |
窃衣 |
Torilis scabra |
|
柿树科Ebenaceae |
柿属Diospyros |
柿 |
Diospyros kaki |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
无患子属Sapindus |
无患子 |
Sapindus saponaria |
荨麻科Urticaceae |
墙草属Parietaria |
墙草 |
Parietaria micrantha |
景天科Crassulaceae |
景天属Sedum |
垂盆草 |
Sedum sarmentosum |
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 |
海桐花属Pittosporum |
海桐 |
Pittosporum tobira |
木犀科Oieaceae |
女贞属Ligustrum |
女贞 |
Ligustrum lucidum |
木犀属Osmanthus |
桂花 |
Osmanthus fragrans |
|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
络石Trachelospermum |
络石 |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
夹竹桃属Nerium |
夹竹桃 |
Nerium oleander |
|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
打碗花属Calystegia |
打碗花 |
Calystegia hederacea |
牵牛属Pharbitis |
圆叶牵牛 |
Pharbitis purpurea |
|
茄科Solanaceae |
枸杞属Lycium |
枸杞 |
Lyciumchinense |
茄属Solanum |
龙葵 |
Solanum nigrum |
|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
泡桐Paulownia |
毛泡桐 |
Paulowniatomentosa |
白花泡桐 |
Paulownia fortunei |
||
通泉草属Mazus |
通泉草 |
Mazus pumilus |
|
婆婆纳属Veronica |
阿拉伯婆婆纳 |
Veronica persica |
|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
眼子菜属Potamogeton |
菹草 |
Potamogeton crispus |
爵床科Acanthaceae |
爵床属Rostellularia |
爵床 |
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
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 |
狸藻属Utricularia |
黄花狸藻 |
Utricularia aurea |
百合科Liliaceae |
山麦冬属Liriope |
阔叶山麦冬 |
Liriope muscari |
菊科Compositae |
蒿属Artemisia |
茵陈蒿 |
Artemisia capillaris |
牡蒿 |
Artemisia japonica |
||
紫菀属Aster |
三脉紫菀 |
Aster ageratoides |
|
鬼针草属Bidens |
鬼针草 |
Bidens pilosa |
|
菊属Dendranthema |
野菊 |
Dendranthema indicum |
|
醴肠属Eclipta |
鳢肠 |
Eclipta prostrata |
|
一点红属Emilia |
一点红 |
Emilia sonchifolia |
|
飞蓬属Erigeron |
一年蓬 |
Erigeron annuus |
|
马兰属Kalimeris |
马兰 |
Kalimeris indica |
|
稻槎菜属Lapsana |
稻槎菜 |
Lapsana apogonoldes |
|
蒲公英属Taraxacum |
蒲公英 |
Taraxacum mongolicum |
|
蓟属Cirsium |
刺儿蓟 |
Cirsium setosum |
|
苍耳属Xanthium |
苍耳 |
Xanthium sibiricum |
|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
鸭跖草属Commelina |
鸭跖草 |
Commelina communis |
饭包草 |
Commelina bengalensis |
||
水竹叶属Murdannia |
牛轭草 |
Murdannia loriformis |
|
禾本科Gramineae |
荩草属Arthraxon |
荩草 |
Arthraxon hispidus |
芦竹属Arundo |
芦竹 |
Arundo donax |
|
狗牙根属Cynodon |
狗牙根 |
Cynodon dactylon |
|
穇属Eleusine |
牛筋草 |
Eleusine indica |
|
白茅属Imperata |
白茅 |
Imperata cylindrica |
|
芒属Miscanthus |
荻 |
Miscanthus sacchariflous |
|
结缕草属Zoysia |
沟叶结缕草 |
Zoysia matrella |
|
高羊茅属Festuca |
高羊茅 |
Festuca elata |
|
菰属Zizania |
菰 |
Zizania latifolia |
|
芦苇属Phragmites |
芦苇 |
Phragmites australis |
|
狗尾草属Setaria |
大狗尾草 |
Setaria faberii |
|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
||
车前科Plantaginaceae |
车前属Plantago |
车前 |
Plantago asiatica |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
黑藻属Hydrilla |
黑藻 |
Hydrilla verticillata |
楝科Meliaceae |
楝属Melia |
苦楝 |
Meliaazedarach |
葡萄科Vitaceae |
乌莓蔹属Cayratia |
乌蔹莓 |
Cayratica japonica |
蝶形花科Fabaceae |
车轴草属Trifolium |
白花车轴草 |
Trifolium repens |
豆科Leguminosae |
合萌属Aeschynomene |
合萌 |
Aeschynomene indica |
菱科Trapaceae |
菱属Trapa |
红菱 |
Trapa bicornis |
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 |
聚草属Myriophyllum |
聚草 |
Myriophyllum spicatum |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 |
金鱼藻属Ceratophyllum |
金鱼藻 |
Ceratophyllum demersum |
山茶科Theaceae |
山茶属Camellia |
山茶 |
Camellia japonica |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
檵木属Loropetalum |
檵木 |
Loropetalum chinense |
浮萍科Lemnaceae |
浮萍属Lemna |
浮萍 |
Lemna minor |
紫萍属Spirodela |
紫萍 |
Spirodela polyrrhiza |
|
香蒲科Typhaceae |
香蒲属Typha |
香蒲 |
Typha orientalis |
水烛 |
Typha angustifolia |
附录二:芜湖市主要湿地动物名录
1. 软体动物 Mollusca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名 |
保护等级 |
一 |
中腹足目 |
Mesogastropoda |
|
(一) |
田螺科 |
Vivparidae |
|
1 |
中国圆田螺 |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
|
2 |
梨形环棱螺 |
Bellamya purificata |
|
3 |
铜锈环棱螺 |
Bellamya aeruginosa |
|
(二) |
螺科 |
Hydrobiidae |
|
4 |
钉螺指名亚种 |
Oncomelania hupensis hupensis |
|
5 |
大沼螺 |
Parafossarulus eximius |
|
6 |
纹沼螺 |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
|
二 |
异柱目 |
Anisomyaria |
|
(三) |
贻贝科 |
Mytilidae |
|
7 |
淡水壳菜 |
Limnoperna lacustris |
|
三 |
真瓣鳃目 |
Lamellibranchia |
|
(四) |
蚌科 |
Unionidae |
|
8 |
圆顶珠蚌 |
Uniodoug lasiae |
|
9 |
杜氏珠蚌 |
Unio douglasiae |
|
10 |
中国尖嵴蚌 |
Acuticosta chinensis |
|
11 |
卵形尖嵴蚌 |
Acuticosta ovata |
|
12 |
三角帆蚌 |
Hyriopsiscumingii |
|
13 |
短褶矛蚌 |
Lancelaria grayana |
|
14 |
洞穴丽蚌 |
Lamprotula caveata |
|
2. 甲壳动物 Crustacea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名 |
保护等级 |
一 |
十足目 |
Decapoda |
|
(一) |
长臂虾科 |
Palaemonidae |
|
1 |
秀丽白虾 |
Exopalaem onm odestus |
|
2 |
日本沼虾 |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
|
3 |
中华小长臂虾 |
Palaemonet e sinensis |
|
(二) |
螯虾科 |
Astacidae |
|
4 |
克氏原螯虾 |
Procam barusclarkii |
|
(三) |
方螯科 |
Grapdidae |
|
5 |
中华绒螯蟹 |
Eriocheir sinensis |
|
3. 鱼类Pisces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名 |
保护等级 |
一、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
(一)鲤科 Cyprinidae |
|||
1 |
中华细鲫 |
Aphyocypris chinensis |
|
2 |
青鱼 |
Mylopharyngodon piceus |
|
3 |
草鱼 |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
4 |
赤眼鳟 |
Squaliobarbus curricuius |
|
5 |
鲢 |
Hypophthalmichehys molitrix |
|
6 |
鳙 |
Hypophthalmichehys nobilis |
|
7 |
白鱎 |
Hemiculter leucisculus |
|
8 |
寡鳞飘鱼 |
Pseudolaubuca engraulis |
|
9 |
似鱎 |
Toxabramis swinhonis |
|
10 |
红鳍原鲌 |
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
|
11 |
翘嘴鲌 |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
|
12 |
鳊 |
Parabramis pekinensis |
|
13 |
团头鲂 |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
14 |
似鳊 |
Pseudobrama simoni |
|
15 |
无须鱊 |
Acheilognathus gracilis |
|
16 |
彩石鳑鲏 |
Rhodeus lighti |
|
17 |
高体鳑鲏 |
R. ocellatus |
|
18 |
麦穗鱼 |
Pseudorasbora parva |
|
19 |
亮银鮈 |
Squalidus nitens |
|
20 |
银鮈 |
S. argentatus |
|
21 |
棒花鱼 |
Abbottina rivularis |
|
22 |
福建小鳔鮈 |
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
|
23 |
鲤 |
Cyprinus carpio |
|
24 |
鲫 |
Carassius auratus |
|
(二)鳅科Cobitidae |
|||
25 |
泥鳅 |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
|
26 |
中华花鳅 |
Cobitis sinensis |
|
(三)胭脂鱼科 Catostomidae |
|||
27 |
胭脂鱼 |
Myxocyprinus asiaticus |
国Ⅱ |
二 鲇形目 SILURIFORMES |
|||
(四)鲇科Siluridae |
|||
28 |
鲇 |
Silurus asotus |
|
(五)鲿科 Bagridae |
|||
29 |
黄颡鱼 |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
三、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 |
|||
(六)鳉科Cyprinodontidae |
|||
30 |
中华青鳉 |
Oryzias latipes sinensis |
|
四、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
|||
(七)鱵科Hemiramphidae |
|||
31 |
间下鱵鱼 |
Hemirhamphodon intermedius |
|
五、鲱形目 CLUPEIFORMES |
|||
(八)鯷科 Engraulidae |
|||
32 |
短颌鲚 |
Coilia brachygnathus |
|
六、合鳃鱼目 SYMBRANCHIDAE |
|||
(九)合鳃鱼科 Symbranchidae |
|||
33 |
黄鳝 |
Monopterus albus |
|
七、鲈形目PERCIFORMES |
|||
(十)鮨科 Serranidae |
|||
34 |
鳜 |
Siniperca chuatsi |
|
(十一)塘鳢科 Eleotridae |
|||
35 |
沙塘鳢 |
Odontobutis obscura |
|
(十二) 鳢科Channidae |
|||
36 |
乌鳢 |
Channa argus |
|
37 |
黄鱼 |
Hypseleotris swinhonis |
|
(十三) 虾虎鱼科Gobiidae |
|||
38 |
子陵吻虾虎鱼 |
Rhinogobius giurinus |
|
八、鲑形目 SALMONIFORMES |
|||
(十四) 银鱼科 Salangidae |
|||
39 |
短吻间银鱼 |
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 |
|
九、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
|||
(十五)鲟科 Acipenseridae |
|
||
|
中华鲟 |
Aclpenser Sinensis |
国Ⅰ |
4. 两栖类Amphibia
中文名 |
拉丁文名 |
地理型 |
保护级别 |
|
东洋界 |
古北界 |
|||
一、 无尾目 |
ANURA |
|
|
|
(一)蟾蜍科 |
Bufonidae |
|
|
|
1 中华蟾蜍 |
Bufo gargarizans |
|
+ |
# |
(二)蛙科 |
Ranidae |
|
|
|
2 黑斑侧褶蛙 |
Pelophylax igromaculatus |
|
+ |
# |
3 金线侧褶蛙 |
Pelophylax plancyi |
|
+ |
# |
4 泽陆蛙 |
Fejervarya ultistriata |
+ |
|
|
5 虎纹蛙 |
Hoplobatrachus tigerinus |
|
|
国Ⅱ |
(三)姬蛙科 |
Microhylidae |
|
|
|
6 饰纹姬蛙 |
Microhyla ornate |
+ |
|
|
5. 爬行类Reptilia
中文名 |
拉丁文名 |
地理型 |
保护级别 |
|
东洋界 |
古北界 |
|||
一 龟鳖目 |
TESTUDOFORMES |
|
|
|
(一)龟科 |
Testudinidae |
|
|
|
1 乌龟 |
Chinemys reevesii |
|
+ |
# |
2 黄喉拟水龟 |
Mauremys mutica |
|
+ |
# |
(二)鳖科 |
Trionychidae |
|
|
|
3 中华鳖 |
Trionyx sinensis |
|
+ |
# |
二 有鳞目 |
LACERTIFORMES |
|
|
|
(三)壁虎科 |
Gekkonidae |
|
|
|
4 多疣壁虎 |
Gekko japonicus |
+ |
|
|
(四)蜥蜴科 |
Lacertidae |
|
|
|
5 北草蜥 |
Takydromus eptentrionalis |
|
+ |
|
(五)游蛇科 |
Colubridae |
|
|
|
6 王锦蛇 |
Elaphe carinata |
+ |
|
# |
7 红纹滞卵蛇 |
Oocatochus rufodorsatus |
|
+ |
|
8 黑眉晨蛇 |
Orthriophis taeniurus |
|
+ |
# |
9 乌游蛇 |
Natrix percarinata |
+ |
|
|
10 赤链蛇 |
Dinodon rufozonatum |
|
+ |
|
11 水游蛇 |
Natrix natrix |
+ |
|
|
12 虎斑颈槽蛇 |
Rhabdophis tigrinus |
|
+ |
|
(六)蝰科 |
Viperidae |
|
|
|
13 短尾蝮 |
Gloydius brevicaudus |
|
+ |
# |
三 鳄目 |
Crocodylia |
|
|
|
(七)短吻鳄科 |
Alligatoridae |
|
|
|
14 扬子鳄 |
Alligator sinensis |
|
|
国Ⅰ |
注: #: 安徽省重点保护
6. 哺乳类 Mammalia
中文名 |
拉丁文名 |
保护级别 |
一、食虫目 |
Insectivora |
|
(一)刺猬科 |
Erinaceidae |
|
1 刺猬 |
Erinaceus amurensis |
|
二、翼手目 |
Chiroptera |
|
(二)蝙蝠科 |
Vespertilionidae |
|
2 毛腿鼠耳蝠 |
Myotis fimbriatus |
|
三、兔形目 |
Lagomorpha |
|
(三)兔科 |
Leporidae |
|
3 草兔 |
Lepus capensis |
|
四、啮齿目 |
Rodentia |
|
(四)鼠科 |
Muridae |
|
4 褐家鼠 |
Rattus flavipectus |
|
5 社鼠 |
Rattus niviventer |
|
五、食肉目 |
Carnivora |
|
(五)鼬科 |
Mustelidae |
|
6 黄鼬 |
Mustela sibirica |
省Ⅱ |
六、鲸目 Cetacea |
|
|
(六)鼠海豚科 |
Phocaenidae |
|
7 江豚 |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
国Ⅱ |
七、鳞甲目 |
Pholidota |
|
(七)穿山甲科 |
Manidae |
|
8 穿山甲 |
Manis pentadactyla |
国Ⅱ |
八、食肉目 |
Carnivora |
|
(八)灵猫科 |
Viverridae |
|
9 小灵猫 |
Viverricula indica |
国Ⅱ |
7. 鸟类Aves
物种名称及分类地位 |
地理型 |
季节型 |
保护级别 |
||||
目、科 |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名 |
国家级 |
安徽省 |
||
一 䴙䴘目 PODICIPEDIFORMES |
|||||||
(一)䴙䴘科 Podicipedidae |
|||||||
|
1 |
小䴙䴘 |
Tachybaptus ruficollis |
W |
R |
|
|
|
2 |
凤头䴙䴘 |
Podiceps cristatus |
W |
W |
|
|
二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
(二)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 |
|||||||
|
3 |
普通鸬鹚 |
Phalacrocorax carbo |
W |
R |
|
|
三 鹳形目 CICONIFORMES |
|||||||
(三)鹭科 Ardeidae |
|||||||
|
4 |
苍鹭 |
Ardea cinerea |
W |
W |
|
|
|
5 |
草鹭 |
Ardea purpurea |
W |
P |
|
|
|
6 |
牛背鹭 |
Bubulcus ibis |
O |
S |
|
|
|
7 |
白鹭 |
Egretta garzetta |
O |
R |
|
# |
|
8 |
中白鹭 |
Egretta intermedia |
O |
S |
|
# |
|
9 |
大白鹭 |
Egretta alba |
W |
W |
|
# |
|
10 |
池鹭 |
Ardeola bacchus |
O |
S |
|
|
|
11 |
夜鹭 |
Nycticorax nycticorax |
W |
S |
|
|
|
12 |
绿鹭 |
Butorides striatus |
W |
S |
|
|
|
13 |
黄斑苇鳽 |
Ixobrychus sinensis |
O |
S |
|
|
|
14 |
紫背苇鳽 |
Ixobrychus eurhythmus |
P |
S |
|
|
|
15 |
栗苇鳽 |
Ixobrychus cinnamomeus |
O |
S |
|
|
|
16 |
黑鳽 |
Dupedor flavicollis |
O |
S |
|
|
|
17 |
大麻鳽 |
Botaurus stellaris |
P |
W |
|
|
|
18 |
海南鳽 |
Gorsachius magnificus |
T |
P |
Ⅱ |
|
(四)鹳科 Ciconiidae |
|||||||
|
19 |
东方白鹳 |
Ciconia boyciana |
P |
W |
Ⅰ |
|
(五)鹮科 Ciconiiformes |
|||||||
|
20 |
白琵鹭 |
Platalea leucorodia |
W |
R |
Ⅱ |
|
四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
(六)鸭科 Anatidae |
|||||||
|
|
|
|
|
|
|
|
|
21 |
鸿雁 |
Anser cygnoides |
P |
W |
|
# |
|
22 |
豆雁 |
Anser fabalis |
P |
W |
|
# |
|
23 |
白额雁 |
Anser albifrons |
P |
W |
Ⅱ |
|
|
24 |
灰雁 |
Anser erythropus |
P |
W |
|
# |
|
25 |
棉凫 |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
O |
S |
|
# |
|
26 |
绿头鸭 |
Anas platyrhynchos |
P |
W |
|
# |
|
27 |
绿翅鸭 |
Anas crecca |
P |
W |
|
# |
|
28 |
斑嘴鸭 |
Anas poecilorhyncha |
W |
S |
|
# |
|
29 |
罗纹鸭 |
Anas falcata |
P |
W |
|
# |
|
30 |
针尾鸭 |
Anas acuta |
W |
W |
|
# |
|
31 |
白眉鸭 |
Anas querquedula |
P |
W |
|
# |
|
32 |
赤颈鸭 |
Anas penelope |
P |
W |
|
# |
|
33 |
红头潜鸭 |
Aythya ferina |
P |
W |
|
# |
|
34 |
青头潜鸭 |
Aythya baeri |
P |
W |
|
# |
|
35 |
白眼潜鸭 |
Aythya nyroca |
P |
W |
|
# |
|
36 |
普通秋沙鸭 |
Mergus merganser |
P |
W |
|
# |
五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
(七)鹰科 Accipitridae |
|||||||
|
37 |
黑耳鸢 |
Milvus migrans |
P |
W |
Ⅱ |
|
|
38 |
凤头鹰 |
Accipiter trivirgatus |
O |
R |
Ⅱ |
|
|
39 |
黑冠鹃隼 |
Aviceda leuphotes |
R |
W |
Ⅱ |
|
|
40 |
蛇雕 |
Spilornis cheela |
R |
W |
Ⅱ |
|
|
41 |
赤腹鹰 |
Accipiter soloensis |
R |
W |
Ⅱ |
|
|
42 |
雀鹰 |
Accipiter nisus |
R |
W |
Ⅱ |
|
|
43 |
普通鵟 |
Buteo japonicus |
R |
W |
Ⅱ |
|
(八)隼科 Falconidae |
|||||||
|
44 |
红隼 |
Falco tinnunculus |
W |
R |
Ⅱ |
|
|
45 |
燕隼 |
Falco subbuteo |
P |
W |
Ⅱ |
|
|
46 |
游隼 |
Falco peregrinus |
P |
W |
Ⅱ |
|
六 鸡形目 GALLIFORMES |
|||||||
(九)雉科 Phasianidae |
|||||||
|
47 |
鹌鹑 |
Coturnix japonica |
P |
W |
|
# |
|
48 |
环颈雉 |
Phasianus colchicus |
W |
R |
|
# |
七 鹤形目 CICONIIFORMES |
|||||||
(十)秧鸡科 Rallidae |
|||||||
|
49 |
普通秧鸡 |
Rallus aquaticus |
P |
W |
|
|
|
50 |
董鸡 |
Gallicrex cinerea |
O |
S |
|
|
|
51 |
红脚苦恶鸟 |
Amaurornis akool |
O |
S |
|
|
|
52 |
白胸苦恶鸟 |
Amaurornis phoenicurus |
O |
S |
|
|
|
53 |
黑水鸡 |
Gallinula chloropus |
W |
R |
|
|
|
54 |
白骨顶 |
Fulica atra |
W |
W |
|
|
八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
|||||||
(十一)雉鸻科 Jacanidae |
|||||||
|
55 |
水雉 |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
O |
S |
|
|
(十二)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 |
|||||||
|
56 |
反嘴鹬 |
Recurvirostra avosetta |
P |
W |
|
|
|
57 |
黑翅长脚鹬 |
Himantopus himantopus |
W |
W |
|
|
(十三)燕鸻科 Glareolidae |
|||||||
|
58 |
普通燕鸻 |
Glareola maldivarum |
O |
S |
|
|
(十四)鸻科 Charadriidae |
|||||||
|
59 |
灰头麦鸡 |
Vanellus cinereus |
P |
S |
|
|
|
60 |
凤头麦鸡 |
Vanellus vanellus |
P |
W |
|
|
|
61 |
长嘴剑鸻 |
Charadrius placidus |
P |
P |
|
|
|
62 |
金眶鸻 |
Charadrius dubius |
W |
S |
|
|
|
63 |
环颈鸻 |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
W |
R |
|
|
(十五)鹬科 Scolopacidae |
|||||||
|
64 |
大沙锥 |
Gallinago megala |
P |
P |
|
|
|
65 |
针尾沙锥 |
Gallinago stenura |
P |
W |
|
|
|
66 |
扇尾沙锥 |
Gallinago gallinago |
P |
W |
|
|
|
67 |
鹤鹬 |
Tringa erythropus |
P |
W |
|
|
|
68 |
红脚鹬 |
Tringa totanus |
P |
W |
|
|
|
69 |
青脚鹬 |
Tringa nebularia |
P |
W |
|
|
|
70 |
泽鹬 |
Tringa stagnatilis |
P |
S |
|
|
|
71 |
矶鹬 |
Actitis hypoleucos |
P |
W |
|
|
|
72 |
林鹬 |
Tringa glareola |
P |
S |
|
|
|
73 |
白腰草鹬 |
Tringa ochropus |
P |
W |
|
|
|
74 |
黑腹滨鹬 |
Calidris alpina |
P |
W |
|
|
(十六)鸥科 Laridae |
|||||||
|
75 |
红嘴鸥 |
Larus ridibundus |
P |
W |
|
|
(十七)燕鸥科 Sternidae |
|||||||
|
76 |
须浮鸥 |
Chlidonias hybrida |
W |
S |
|
|
九、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
|||||||
(十八)鸠鸽科 Columbidae |
|||||||
|
77 |
山斑鸠 |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
W |
R |
|
|
|
78 |
珠颈斑鸠 |
Streptopelia chinensis |
O |
R |
|
|
|
79 |
火斑鸠 |
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
O |
S |
|
|
十、 鹃形目 CUCULIFORMES |
|||||||
(十九)杜鹃科 Cuculidae |
|||||||
|
80 |
四声杜鹃 |
Cuculus micropterus |
W |
S |
|
# |
|
81 |
大杜鹃 |
Cuculus canorus |
W |
S |
|
# |
(二十)鸦鹃科 Centropodidae |
|||||||
|
82 |
小鸦鹃 |
Centropus bengalensis |
O |
R |
Ⅱ |
|
|
83 |
褐翅鸦鹃 |
Centropus sinensis |
O |
R |
Ⅱ |
|
|
|
|
|
|
|
|
|
十一、鸮形目 STRIGIFORMES |
|||||||
(二十一)草鸮科 Tytonidae |
|||||||
|
84 |
草鸮 |
Tyto capensis |
O |
R |
Ⅱ |
|
(二十二)鸱鸮科 Stigidae |
|||||||
|
85 |
鹰鸮 |
Ninox scutulata |
P |
W |
Ⅱ |
|
|
86 |
长耳鸮 |
Asio otus |
P |
W |
Ⅱ |
|
|
87 |
短耳鸮 |
Asio flammeus |
P |
W |
Ⅱ |
|
|
88 |
领角鸮 |
Otus bakkamoena |
P |
W |
Ⅱ |
|
|
89 |
红角鸮 |
Otus petersoni |
P |
W |
Ⅱ |
|
|
90 |
领鸺鹠 |
Glaucidium brodiei |
P |
W |
Ⅱ |
|
|
91 |
斑头鸺鹠 |
Glaucidium cuculoides |
O |
R |
Ⅱ |
|
十二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
|||||||
(二十三)翠鸟科 Alcedinidae |
|||||||
|
92 |
普通翠鸟 |
Alcedo atthis |
W |
R |
|
|
|
93 |
斑鱼狗 |
Ceryle rudis |
O |
R |
|
|
十三、 戴胜目 Upupiformes |
|||||||
(二十四)戴胜科Upupidae |
|||||||
|
94 |
戴胜 |
Upupa epops |
W |
R |
|
|
十四、形目 PICIFORMES |
|||||||
(二十五)啄木鸟科 Picidae |
|||||||
|
95 |
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
O |
R |
|
# |
|
|
96 |
星头啄木鸟 |
Picoides canicapillus |
O |
R |
|
# |
|
97 |
大斑啄木鸟 |
Dendrocopos major |
W |
R |
|
# |
十五、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二十六)百灵科 Alaudidae |
|||||||
|
98 |
云雀 |
Alauda arvensis |
P |
W |
|
|
|
99 |
小云雀 |
Alauda gulgula |
W |
R |
|
|
(二十七)燕科 Hirundinidae |
|||||||
|
100 |
家燕 |
Hirundo rustica |
W |
S |
|
# |
|
101 |
金腰燕 |
Hirundo daurica |
W |
S |
|
# |
(二十八)鹡鸰科 Motacillidae |
|||||||
|
102 |
山鹡鸰 |
Dendronanthus indicus |
W |
S |
|
|
|
103 |
白鹡鸰 |
Motacill alba |
W |
R |
|
|
|
104 |
灰鹡鸰 |
Motacilla cinerea |
P |
P |
|
|
|
105 |
黄鹡鸰 |
Motacilla flava |
W |
P |
|
|
|
106 |
水鹨 |
Anthus spinoletta |
P |
W |
|
|
|
107 |
田鹨 |
Anthus richardi |
P |
W |
|
|
|
108 |
树鹨 |
Anthus hodgsoni |
P |
W |
|
|
|
109 |
黄腹鹨 |
Anthus rubescens |
P |
S |
|
|
(二十九)山椒鸟科 Campephagidae |
|||||||
|
110 |
小灰山椒鸟 |
Pericrocotus cantonensis |
O |
S |
|
|
(三十)鹎科 Pycnonotidae |
|||||||
|
111 |
白头鹎 |
Pycnonotus sinensis |
O |
R |
|
|
|
112 |
领雀嘴鹎 |
Spizixos semitorques |
O |
R |
|
|
(三十一)伯劳科 Laniidae |
|||||||
|
113 |
红尾伯劳 |
Lanius cristatus |
P |
S |
|
|
|
114 |
棕背伯劳 |
Lanius schach |
O |
R |
|
|
|
115 |
虎纹伯劳 |
Lanius tigrinus |
P |
S |
|
|
|
116 |
楔尾伯劳 |
Lanius sphenocercus |
P |
W |
|
|
(三十二)卷尾科 Dicruridae |
|||||||
|
117 |
黑卷尾 |
Dicrurus macrocercus |
O |
S |
|
|
|
118 |
灰卷尾 |
Dicrurus leucophaeus |
O |
S |
|
|
(三十三)椋鸟科 Sturnidae |
|||||||
|
109 |
黑领椋鸟 |
Sturnus nigricollis |
O |
R |
|
|
|
110 |
丝光椋鸟 |
Sturnus sericeus |
O |
R |
|
|
|
111 |
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
P |
R |
|
|
|
112 |
八哥 |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O |
R |
|
|
(三十四)鸦科 Corvidae |
|||||||
|
113 |
灰喜鹊 |
Cyanopica cyana |
P |
R |
|
# |
|
114 |
喜鹊 |
Pica pica |
P |
R |
|
|
|
115 |
小嘴乌鸦 |
Corvus corone |
P |
W |
|
|
(三十五)鸫科 Turdidae |
|||||||
|
116 |
红胁蓝尾鸲 |
Tarsiger cyanurus |
P |
W |
|
|
|
117 |
北红尾鸲 |
Phoenicurus aroreus |
P |
W |
|
|
|
118 |
鹊鸲 |
Copsychus saularis |
O |
R |
|
|
|
119 |
乌鸫 |
Turdus merula |
O |
R |
|
# |
|
120 |
白腹鸫 |
Turdus pallidus |
P |
W |
|
|
|
121 |
灰背鸫 |
Turdus hortulorum |
P |
W |
|
|
|
122 |
斑鸫 |
Turdus eunomus |
P |
W |
|
|
(三十六)鹟科 Muscicapidae |
|||||||
|
123 |
乌鹟 |
Muscicapa sibirica |
P |
S |
|
|
|
124 |
北灰鹟 |
Muscicapa dauurica |
P |
S |
|
|
|
125 |
白眉姬鹟 |
Ficedula zanthopygia |
P |
S |
|
|
(三十七)画眉科 Timaliidae |
|||||||
|
126 |
黑脸噪鹛 |
Garrulax perspicillatus |
O |
R |
|
|
(三十八)鸦雀科 Paradoxornithidae |
|||||||
|
127 |
棕头鸦雀 |
Paradoxornis webbianus |
O |
R |
|
|
(三十九)扇尾莺科Cisticolidae |
|||||||
|
128 |
棕扇尾莺 |
Cisticola juncidis |
O |
R |
|
|
(四十)莺科 Sylviidae |
|||||||
|
129 |
强脚树莺 |
Cettia fortipes |
O |
R |
|
|
|
130 |
黄眉柳莺 |
Phylloscopus inornatus |
P |
S |
|
|
|
131 |
黄腰柳莺 |
Phylloscopus proregulus |
P |
W |
|
|
|
132 |
东方大苇莺 |
Acrocephalus orientalis |
W |
S |
|
|
(四十一)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 |
|||||||
|
133 |
暗绿绣眼鸟 |
Zosterops japonica |
O |
R |
|
# |
(四十二)长尾山雀科 Aegithalidae |
|||||||
|
134 |
银喉山雀 |
Aegithalos candatus |
P |
R |
|
|
|
135 |
红头山雀 |
Aegithalos concinnus |
O |
R |
|
|
(四十三)山雀科 Paridae |
|||||||
|
136 |
大山雀 |
Parus major |
W |
R |
|
# |
|
137 |
黄腹山雀 |
Parus venustulus |
P |
R |
|
|
(四十四)攀雀科 Remizidae |
|||||||
|
138 |
中华攀雀 |
Remiz consobrinus |
P |
W |
|
|
(四十五)雀科 Fringillidae |
|||||||
|
139 |
山麻雀 |
Passer rutilans |
W |
R |
|
|
|
140 |
麻雀 |
Passer montanus |
W |
R |
|
|
(四十六)梅花雀科 Estrildidae |
|||||||
|
141 |
白腰文鸟 |
Lonchura striata |
O |
R |
|
|
|
142 |
斑文鸟 |
Lonchura punctulata |
O |
R |
|
|
(四十七)燕雀科 Fringillidae |
|||||||
|
143 |
燕雀 |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
P |
W |
|
|
|
144 |
金翅雀 |
Cardulis sinica |
W |
R |
|
|
|
145 |
黑尾蜡嘴雀 |
Eophona migratoria |
W |
R |
|
|
(四十八)鹀科 Emberizidae |
|||||||
|
146 |
黄喉鹀 |
Emberiza elegans |
P |
W |
|
|
|
147 |
黄眉鹀 |
Emberiza chrysophrys |
P |
W |
|
|
|
148 |
白眉鹀 |
Emberiza tristrami |
P |
W |
|
|
|
149 |
灰头鹀 |
Emberiza spodocephala |
P |
W |
|
|
|
150 |
小鹀 |
Emberiza pusilla |
P |
W |
|
|
|
151 |
三道眉草鹀 |
Emberiza cioides |
P |
R |
|
|
注:S: 夏候鸟, W: 冬候鸟, T: 旅鸟, R: 留鸟; P: 古北种, O: 东洋种, W: 广布种; Ⅰ、Ⅱ: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