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芜湖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解读
2024年5月2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芜湖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为抢抓交通强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供应链物流中心为目标,聚力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安全韧性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加快推动芜湖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高效引领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1年4月适时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纲要(2021-2050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充分落实其中相关要求,并与《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强互动协调反馈。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指导芜湖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用以明确近、远期及远景发展方向,也是指导芜湖市域铁路、公路、水运港口、机场航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各类交通设施建设的行动纲领,突出交通要素的空间统筹与协同,是下一层次各类交通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总体设计等的重要依据。《规划》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互动反馈,主要成果纳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移动手机信令、货车GPS等多源大数据分析及仿真平台专题研究为重要基础支撑,聚焦芜湖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公路、水运港口、机场航空和城市双快系统建设,整合优化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布局,构建多向复合、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芜湖市多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形成方式齐全、功能强大、衔接有序、集约高效的综合通运输体系。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前期阶段。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工作思路、成果构成、组织保障等内容。之后,本着高起点编制《规划》原则,以公开挂网招标方式择优确定《规划》编制单位,着手《规划》编制工作。
(二)启动阶段。2021年5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随之开展了市域内初步现场踏勘,实地调研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与主要干路,利用手机信令、货运GPS大数据对芜湖市客货交通出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等相关工作。
(三)编制阶段。2021年6月,系统性进行了《规划》调研工作,充分与各区县和相关部门对接座谈,详细摸底问题、了解诉求;2021年7月-2022年5月,全面开展《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成果,反复多次以专题会议形式与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认真讨论、深入研究、征求意见,不断对成果修改、优化、完善,并且加强与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衔接互动反馈,确保规划方案协调统一。与此同时,分别于2021年5月、8月、11月及2022年5月向市政府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2022年6月21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四)审议阶段。2022年10月22日,《规划》提交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委员会2022年第16次会议审议同意。
(五)公示阶段。2023年5月31日至2023年6月29日,《规划》通过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六)批复阶段。2024年5月20日,《规划》获得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四、工作目标
到2035年:围绕交通强市打造,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芜湖市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门户枢纽,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供应链物流中心”。客运交通形成“1235时空通达圈”,即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小时覆盖安徽省域及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武汉、郑州、长沙、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5小时实现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效联通;货运交通形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快件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五、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分为芜湖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市域总面积为6009.0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总面积为1251.10平方千米;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规划基年为2020年,近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共十章,包括总则、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目标、区域及对外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规划实施保障等内容。其中,主要内容为区域和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具体成果如下:
(一)区域和对外交通系统规划。《规划》聚焦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大系统,总体以“强优势、补短板、提能级”为目标,强化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协同一体,构建多向复合、内联外畅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1、复合多元的铁路系统。《规划》以“优通道、密网络、强枢纽”为思路,构建功能互补、枢纽互联的铁路系统,规划形成由“三横三纵一射”高铁(城际)和磁悬浮铁路,以及“两横一纵”普速铁路构成的铁路网络布局,预控“一横一纵”2条普速铁路;建设“两主七副”铁路客运枢纽,规划12个铁路货运站和1个编组站,打造“一主两辅”铁路物流枢纽。
2、全域畅达的公路系统。《规划》以“贯通、加密、强轴、疏解”为思路,优化公路网络布局,规划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多向通达、高效快捷的“双环十二射两联”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五纵十四射”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
3、要素齐全的水运港口系统。《规划》以“升级、扩能、沟通、联网”为思路,完善干支航道网络,提升港口服务功能,规划形成“一干两支五线”航道网和“七干五支”港区布局;强化港口集疏运系统,大力发展水铁联运,近期重点打造朱家桥、裕溪口、三山多式联运中心。
4、客货并举的机场航空系统。《规划》以“客货并举、以货为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为思路,建立多层次航空服务体系,规划形成由1个民用机场和3个通用机场构成的机场布局,加强机场与其他方式衔接,大力发展空铁联运。
5、布局完善的过江通道体系。《规划》充分考虑区域交通出行,以及芜湖市跨江发展和对外出行需求,规划形成12处过江通道布局,其中现状(含在建)5处,规划新增7处。
(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规划》总体以“精品质”为目标,优化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构建以城市快速路网、轨道线网“双快”交通系统为骨架的多层次、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多元交通服务体系。
1、组团快联的双快交通系统。《规划》总体以适应城市空间结构,支撑和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满足城市组团间快速联系需求为思路,提出未来芜湖城市双快交通系统布局,包括规划形成由“三横四纵两射”骨架快速路和8条加密快速路组成的快速路网体系,以及远期由4条轨道线路、远景由8条轨道线路组成的轨道线网体系。
2、服务多元便捷的常规公交系统。构建由公交快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和城乡公交组成的多层次常规公交网络,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保障公交路权,提高站点覆盖率。完善公交场站布局,明确场站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保障场站用地需求。
3、多层级、多功能的慢行系统。划分“核心、重点、一般”三类慢行区,布局三级慢行网络,构筑安全、连续、便捷、舒适、全覆盖的慢行系统,并与枢纽、轨道、公交等方式良好衔接,营造人性化、高品质的慢行空间,引导居民采取绿色出行方式,推动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健康发展。
4、区域供给差别化的停车系统。划分“紧缩、平衡、适度”三类停车供给区,完善停车供应结构,保障刚性停车需求,控制弹性停车需求。提高各类停车泊位的利用率,集约利用停车设施土地资源,鼓励结合用地开发复合建设立体公共停车场(库)。推动停车市场化、智慧化发展。
六、创新举措
(一)《规划》与市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增强了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引领性、支撑性。《规划》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先编城市总规、再编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思路,转为与市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过程中加强与市国土空间规划互动反馈,高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强化综合交通对城市国土空间的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规划交通设施布局,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以全面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安全韧性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高效组织城市国土空间,支撑国土空间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促进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同时《规划》成果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法定化,确立综合交通设施建设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采用多源大数据分析手段作为技术支撑,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规划》转变传统的交通数据获取及分析思路,充分利用移动手机信令、货车GPS等多源大数据技术手段作为有力支撑,通过对区域相关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得到芜湖市客货交通出行特征相关指标包括出行率、出行空间、出行距离、出行时长分布,以及货车停驻点、对外货运联系强度、主要货运通道分布等,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交通模型,研判综合交通发展趋势,精准预测综合交通需求,为规划方案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规划》同步展开相关专题深化方案研究,保障了规划方案的落地性、可行性。《规划》提出的重大交通设施方案和亟需解决的交通问题,设立9大交通专题同步深化研究,包括《芜湖主要港区交通集疏运体系专项规划》、《芜湖市江北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暨大龙湾片区交通详细规划》、《泰山路大桥功能定位及前期方案研究》、《芜湖市重大铁路项目预可研方案研究》、《芜合高速(G5011)收费站外移方案研究》、《新增高速公路国土空间控制规划》、《轨道2号线过江通道方案研究》、《市域公交快线方案研究》、《快速路沿线控制规划》。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规划方案落地的依据,确保规划方案的落地性、可实施性,有效保障了规划编制水平和成果质量。
(四)《规划》指导多项专项规划和各类详细规划,强化规划横向和纵向的传导性、管控性。《规划》是芜湖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也是下一层次各类交通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的重要依据。以《规划》为切实指导,从市级和区县级层面,陆续开展了《芜湖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芜湖市“枢纽+通道+网络”物流系统发展规划》、《芜湖市中心城区道路红线详细规划及用地控制》、《芜湖市湾沚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芜湖市繁昌区综合交通体系改善提升规划》、《南陵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综合交通提升规划暨重点片区交通详细规划》、《朱家桥港区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暨疏港通道规划设计》及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重大交通方案自上而下分解落实,突出交通要素的空间统筹与协同,充分体现了《规划》向下的传导和管控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通过相关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机制的建设,形成规划推进机制、政府机构协同机制、规划实施引导控制机制和监督与反馈机制。
(二)规划管理保障。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管理领导机构,完善科学的交通咨询和决策机制,严格组织规划实施,完善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机制。
(三)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等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倡导交通走廊和枢纽地区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的价值,吸引社会资金开展建设和经营活动。
(四)用地保障。加强与国土资源、林业、住建、环保等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交通设施建设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按规划实施进度及时保障用地供给。
(五)公众参与保障。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开门编规划,建立全流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机制,保障市民及时有效获取规划信息和反馈规划意见。
八、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管理科
解读人:黄振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3-382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