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聚民意,惠民生”行动4月份第90号建议答复的函
王志宝代表:
您在“聚民意,惠民生”行动4月份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建设的建议(第90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正如代表所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集观演、休息、娱乐、健身、餐饮、文化等为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具有感知性,它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情绪、感受和惊喜,高质量的户外公共空间能够调动人们多方面的感知能力,同时,良好的感知也促进公共空间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速发展,大量的城市建设对城市空间环境造成了破坏,“千城一面”毫无特色的城市空间尤为明显,城市建设中忽视街道、广场和其他户外活动空间的重要性,忽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缺少对人的关怀,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缺失。作为城市规划部门,为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我们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特色城市公共空间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已于近期获省政府批复。规划提出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专篇,并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实施:首先,加强公园建设,健全蓝绿开敞空间体系。结合中心城区龙窝湖、青弋江、扁担河、神山、赭山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空间品质,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构建可游览、可通风、内外贯通的蓝绿开敞空间体系,支持建设“半城山水、大江大湖、大美空间”的活力公园城市,构建了由郊野公园、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组成的城乡公园体系,并结合社区生活圈配置社区公园、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充分利用河流水系两侧、老城区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难以独立开发的零星土地等空间,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增加小型公园绿地。其次,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结构。保护中心城区山水田城交融的自然格局。构建“一江七河、多轴多点多片”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加强重要地区高度特殊管控,加强城市天际线管理,对环山、滨水、古城历史风貌区、城市地标和门户地区提出天际线管控要求。同时,提出对滨水环山界面、廊道界面、视线通廊的控制要求。再次,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在明确城市更新策略基础上,对城市更新重点示范片区,棚户区、老旧小区、老旧厂房、老旧市场提出更新要求,采取差异化引导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引领城市空间内涵式、集约式、绿色化发展,满足人民对公共生活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
二、自上而下推进城市设计,塑造特色城市空间
我局委托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组织编制了芜湖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暨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在国内首次全面运用大数据及场景化模拟等24项创新技术,在赴各区调研座谈的基础上,对我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如城市空间特色缺乏、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低下、自然山水格局破坏、市民感知体验度不足等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江、湖、城、人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山水、都市、人文三副骨架和山水格局、生境网络、水绿空间等十个体系,构建我市整体景观风貌整体构架,最后梳理提炼出特色意图落实区,努力打造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魅力芜湖。
在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近几年我市又陆续邀请知名设计单位组织开展了长江沿线、扁担河沿线区域、“三湖”区域、范罗山特色片区、弋江路沿线等城市重要区域和节点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同时,还以城市设计特定要素为抓手,开展了街道设计导则、城市天际线研究等工作。自上而下分层次推进城市设计,传导了总体规划要求,深化了特色风貌片区风貌设计,协调了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整体关系,为单元规划、详细规划设计在空间环境、建筑设计、街道尺度等方面提供了参考,进一步提升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提升了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感知度与幸福感,促进了城乡高质量发展。
三、开展控规全覆盖工作,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有效落实
目前,我局正在配合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开展单元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细化总体规划要求,在城市设计的引导下衔接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和地方建设要求,明确单元绿地总量和绿地要求,确定各类绿地规模和边界,优化公园绿地和广场服务覆盖范围,构建水绿交融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坚持人民为中心,合理构建功能复合的生活圈设施,将关系民生的城市公园、教育、医疗、体育、文化设施等纳入单元中予以控制,并提出明确的用地要求,用以指导下一步详细规划的开展。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市70个单元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
为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共同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在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要求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与监督的主动性。同时,推广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制度,更好地服务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公开制度,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公开规划信息,强化社会监督。
五、注重规划建设管控,细化公共空间的布局
将公共空间规划纳入《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芜湖市规划建筑设计管控导则》进行管控,在具体项目中严格落实到位。如:要求公共建筑沿城市道路的退让空间宜设置开放广场,遵循开放可达的原则,不设置围墙等分割措施阻挡公众使用;对用地规模大于20000 ㎡的建设项目,其主出入口应加大道路退让,形成面积不小于600 ㎡的口袋式绿化景观;对中小学、幼儿园主出入口要求加大退让形成集散广场,结合道路设计合理设置接送区域。主出入口设置至少一条长度不小于50m 的即停即走车道,并加宽主出入口一侧的人行道宽度。
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便民服务生活圈
落实《芜湖市关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促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完善小区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推进两级中心建设,规划建设街道级、社区级两级中心,分级配套党群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活动、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十四五期间要规划建设30个两级中心,目前已规划建设了21个两级中心,合计建筑面积约84.6万平方米,随着两级中心陆续建成运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同时小区内部空间上,要求规划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空间,如: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设置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 ㎡或室外人均不低于0.3 ㎡配套健身设施。人口规模在5000 人以下的住宅小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应配置全民健身路径;小区人口规模在5000 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应配置室外全民健身路径、多功能球场(优先建设篮球场、笼式足球场)等。
七、完善无障碍设施,打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落实《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要求,在项目建设中布局无障碍设施。考虑到身体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无障碍通道、轮椅坡道、手扶电梯、盲道、儿童安全设施等,帮助这些人群更轻松地使用公共空间。对新建住宅小区应考虑环境适老化设计,如要求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应完善无障碍设施,增加无障碍坡道,休息座椅留有轮椅停留空间,方便特殊人群使用;同时要求缩短小区内部步行通行距离,社区内部车行道路应连贯,与住宅建筑楼道口相接,满足救护车辆通达;注重建筑适老化设计,如小区内公共建筑、住宅楼入口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住宅公共空间(走廊、门厅、楼梯间等)尺度适当放大,方便轮椅及救护担架通行,地面应考虑防滑、防摔等安全措施。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电话:3122770
2024年5月22日